-
-
中国科研团队开发新冠中和抗体,率先在非人灵长类模型证实治疗和预防潜力
2020年5月26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君实生物合作研发的中和抗体临床前研究成果。
-
保持距离,对我们与它们的意义:人与猴之间的耐药性细菌传播隐患
生态旅游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风险?最新发表在gut pathogens 上的一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制定明确指导方针来保护动物和人类安全的必要性。
-
保持距离,对我们与它们的意义:人与猴之间的耐药性细菌传播隐患
生态旅游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在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的传播带来了怎样的风险?最新发表在gut pathogens 上的一篇论文探讨了通过制定明确指导方针来保护动物和人类安全的必要性。
-
nature发表研究论文:绘制人原肠前胚胎的发育全景图谱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研究院/云南中科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李天晴和季维智团队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科合作,宣布开发出一个三维(3d)人囊胚培养体系,并且首次绘制了人原肠前胚胎的发育全景图,为研究人着床后的早期胚胎发育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
利用大规模转录组数据解析非人灵长类大脑衰老潜在机制
近期,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来自4个青年猕猴,3个老年猕猴44个脑区的547个转录组数据研究探索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大脑老化的潜在分子遗传机制。该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genome biology上。
-
中科院团队合作首次在体外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运动的发生
10月31日,science杂志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的一项体外重现非人灵长类动物胚胎原肠发生的工作,为研究灵长类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建立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
陈功团队利用基因疗法首次实现灵长类大脑原位神经再生
2019年11月1日,陈功团队在biorxiv上预发表论文,将一种崭新的neurod1基因疗法应用于非人灵长类猕猴脑中风模型,将脑内胶质细胞原位直接转化为神经元,从而修复受损的脑组织。
-
环境因素诱导的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张永清研究员团队、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周晖晖研究组、暨南大学李晓江教授和杜克大学医学院姜永辉教授团队等密切合作,在怀孕期第26和29天通过腹腔注射vpa钠盐(200或300 mg/kg剂量)后获得了2只足月流产胎儿和5只存活食蟹猴后代。
-
倭黑猩猩如何沿河摸碘之旅
bmc zoology 发表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在这个研究中,作者通过刚果盆地倭黑猩猩的觅食活动,探索了史前人类的摄碘之旅,首次报告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对碘的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