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模型显示:新冠病毒感染可产生自然免疫
哈佛大学的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中心
撰文 | 秦芳菲
责编 | 叶水送
最近,《科学》杂志上线了哈佛医学院丹·巴鲁克(dan barouch)课题组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恒河猴模型,并揭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病毒学、免疫学、病理学特征等,另一篇文章介绍了新冠病毒dna疫苗,研究者发现它在恒河猴新冠肺炎模型中有效。
巴鲁克现任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的病毒学和疫苗研究中心(cvvr)主任。其课题组致力于hiv-i免疫学和病毒学的研究,并研发hiv疫苗。2016年,巴鲁克课题组开发并测试了第一批寨卡疫苗,进入临床前年研究,随后成为当年第一波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疫苗。
哈佛医学院dan barouch
通常来说,疫苗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毒或灭活的病毒来诱导人体产生抗体,这样,当真正的病毒入侵时,机体已经具备了类似的抗体,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而使机体抵抗病毒。目前还不清楚新冠病毒感染后能否介导自然免疫,从而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为了研究清楚这个问题,巴鲁克的第一篇文章构建了新冠病毒感染的恒河猴模型。
研究者首先通过鼻腔和气管给予病毒的途径感染9个成年恒河猴,通过rt-pcr证实多器官都有病毒入侵,并且在支气管肺泡和鼻咽部病毒rna含量最高,介导了病毒性间质肺炎,并引发了相关免疫反应。
在第一次给予病毒侵染之后的第35天,再次给予这9个恒河猴同等剂量的新冠病毒,同时作为对照,也选取了3例没有侵染过病毒的恒河猴也进行病毒侵染。研究结果发现,之前给予过病毒侵染的恒河猴,病毒滴度都很低,而之前没有给予过病毒侵染的恒河猴,体内病毒显著升高。
因此,证明新冠病毒感染可以使机体产生记忆性保护免疫,保护机体应对第二次病毒的侵染。
二次侵染的恒河猴明显体内病毒滴度下降
巴鲁克课题组的第一篇文章证实恒河猴中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研发疫苗是有意义的。在第二篇文章中,研究者开发了新冠肺炎的dna疫苗,这种疫苗采用s蛋白的不同截断类型的dna序列作为疫苗,当它们在体内表达时,就会产生相应的s蛋白的截断体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相应的抗体。研究者用35只恒河猴,评估了这些dna疫苗的效应。注射过疫苗后3周后再次被新冠病毒侵染时,这些恒河猴支气管和鼻咽部的病毒分别有>3.1和>3.7 log10倍数的下降。
dna疫苗的序列是s蛋白的截断体,它们可以诱导机体产生抗新冠病毒的抗体
尽管研究者发现新冠病毒产生的抗体有记忆性以及通过恒河猴研发出dna疫苗,但作者也指出,恒河猴与人类有明显的不同,还不知道人类的免疫情况如何,我们应该利用好临床数据,观察是否新冠病毒对人体也有保护性免疫效应。
有关人类的新冠疫苗,中国的康希诺/军事医学研究院的腺病毒疫苗,美国moderna的mrna疫苗,以及武汉生物所的灭活疫苗,均已进入临床ii期阶段。尽管巴鲁克团队研发的还是实验性疫苗,但它能为人类抗击新冠病毒提供更多的“武器”和选择。
制版编辑|王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