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达·芬奇 | 让我们困惑了500年的天才
达·芬奇自画像
撰文 | 林凤生
●●●
5月2日是列奥纳多·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纪念日。
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
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哲学家、音乐家、医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军事工程师……
在绘画、音乐、建筑、数学、几何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地理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发明、土木工程……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堪称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作为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每年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朝圣。
达·芬奇《蒙娜丽莎》
由于画中的美女有时看起来在微笑,有时好像并没有笑,她的笑容时隐时现,被历史学家称为 “蒙娜丽莎的微笑之谜”。许多年来,大家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一直到20世纪末,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利文斯通才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利文斯通认为:人的眼睛有两个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心部分(即视网膜上的小凹)负责分辨颜色和细致印记,环绕小凹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大多集中注视这张脸上的双眼。在观赏《蒙娜丽莎》时,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时,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就是观者的眼球不断运动的结果。利文斯通赞叹道:“达·芬奇是一位天才,他从真实的生活中捕捉到一些不易为人们注意的东西,让我们困惑了500年。”
达·芬奇《抱银鼠的女人》
意大利帕勒莫大学病理解剖学教授佛朗哥是一位喜欢艺术而又有专业知识的教授。他用医学专家的眼光来审视一些世界名画,居然发现许多画中人疾病缠身,比如:蒙娜丽莎的胆固醇偏高。佛朗哥认为:“画家恐怕不会意识到,他们在描绘人物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困扰人们的疾病。”
达·芬奇画过六七幅美女肖像,几乎每一幅作品里的女子都会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健康问题。上图是他的另一幅肖像画《抱银鼠的女人》,画中穿着时髦的米兰贵族服装、额头系着发带的女子据说是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萨的情妇。请注意女子抚摸着银鼠的右手,僵硬的手指透露着一种莫名的紧张,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分析,她应该患有某种焦虑症。
弗洛伊德分析了达·芬奇的许多作品后认为,这是达·芬奇绘画中经常出现的特征,与画家本人潜意识底层的神秘、悸动、焦虑有关。(达·芬奇曾受到过犯同性恋罪的指控,精神上也有疾患。)
德巴尔巴里《帕乔利肖像》
上图中的坐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卢卡·帕乔利。有人说此图是美术史上第一幅正儿八经的科学家肖像画。帕乔利与达·芬奇是挚友,达·芬奇向帕乔利请教过数学问题,还为帕乔利《神圣的比例》一书画过插图。
达·芬奇为帕乔利画的插图《维特鲁威人》
考察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古代绘画时,我们发现,画家并不关心物体投影的存在,最多也只是在物体周围画一些最基本的影子,聊胜于无。总之,画家向观众展示的是一个没有影子的世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对太阳光和物体投影做了研究,下图是他的手稿里关于阳光照在窗子上产生投影的图示和解释。达·芬奇还指出了画家不喜欢阴影的道理:“画家很不喜欢光太过于被影子截断。就好像影子是令人不安的、分神的要素,没有影子的作品会更加连贯、和谐。”
达·芬奇手稿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主要目的是破除在漫长的中世纪逐渐形成的、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和思想、以基督教等宗教和经院哲学为代表的精神枷锁。直观、形象而充满激情的人体绘画给了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以最猛烈的冲击,所以文艺复兴的发端是以绘画为突破口。达·芬奇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绘画是融为一体的。他为了提高绘画技巧,认真地研究了数学、比例和透视,把几何学的原理引进到绘画技巧之中,甚至亲自解剖多具尸体进行写生。
更主要的是,他在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总要先构思草图,然后再借助图像进行研究。他的传记说:“在文图并用的情况下,他将优先使用图画。图画不用来表达文章,而文字的功能只是解释图画。”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绘记录,积累下来的成千上万页笔记有许多留存至今。
达·芬奇手稿
文中干货均来自《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
附上《科普时报》总编辑、“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尹传红先生对此书的评语(原载2019年1月10日《南方周末》):
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艺术、解读名画——这种跨界研究贯穿于《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一书,它完美地呈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交融,将学术探索、科学普及和艺术欣赏汇于一体。书中探讨的一些重要话题,如现代画流派与科学的不解之缘、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中国画有没有科学性,以及光学、力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科学学科对视觉艺术的影响等,都集中展现了科学与艺术发生碰撞时所迸发出的璀璨夺目的光芒。
兼有艺术家和科学家特质的达·芬奇说过:可以把那些热爱艺术,但从未认真研究过艺术中的科学的人,比做没有舵和指南针的航海家,他们当然拿不准是否能到达要去的港湾。如果说,达·芬奇杰出的成就乃是以他自己为范例,证明追求“美”和追求“真”这两者并非不相容,那么,他究竟是一位研究艺术的科学家,还是一位研究科学的艺术家呢?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或许恰恰就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这“两种文化”(英国作家c.p.斯诺用语)的桥梁。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我去阿拉上海达芬奇巡展看啦。很多手稿,的确是个大师奇才,全才,天才。学习啊
林老师说的真好,解开了对达芬奇的很多困惑。达芬奇画鸡蛋每日千万千千万,后来悟出每一个都不一般。写手稿。必须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时,总要先构思草图,然后再借助图像进行研究。他的传记说:在文图并用的情况下,他将优先使用图画。图画不用来表达文章,而文字的功能只是解释图画。他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有详细的文字和图绘记录,积累下来的成千上万页笔记有许多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