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刚刚发现的“白矮脉冲星”究竟是什么星?-k8凯发百家乐

  科学家刚刚发现的“白矮脉冲星”究竟是什么星?-k8凯发百家乐

科学家刚刚发现的“白矮脉冲星”究竟是什么星?

2017/03/05
导读
它们本质上是白矮星还是脉冲星?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炽热发白的白矮星(图片来源:https://www.spaceanswers.com/deep-space/five-amazing-facts-about-white-dwarfs/)


对于很多读者尤其是喜欢天文的读者而言,“脉冲星”与“白矮星”都是比较熟悉的概念。脉冲星与白矮星都是恒星死亡后的产物,都具有非常高的密度。那么,科学家近期发现的“白矮脉冲星”又是什么?它们本质上是白矮星还是脉冲星?它们是怎么产生的?

这是赛先生2017科普创作协同行动的第4篇文章。


撰文:王善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文系)

审校:张双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温而黯淡的白矮星

 

白矮星为什么被称为“白矮星”?因为它们又白又矮。它们温度高,因此颜色是白的;它们亮度很低,因此被称为“矮星”。星体温度越高,亮度越大;星体表面积越大,亮度也越大。白矮星的温度很高,那么它们理应很亮,但事实上它们很暗。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的表面积太小了。

 

因为表面积小,所以半径也就小,体积也就小,它们的体积与地球差不多。既然如此,它们应该很轻了吧?并不是。它们其实很重,大约有一个太阳那么重,因此有几百万个地球那么重。由于它们的体积和地球差不多,所以白矮星的密度是地球密度的几百万倍,只要一根小指头那么大,就有上万斤。

 

白矮星是怎么来的?从与太阳差不多大的那些恒星,到质量低于8个太阳的恒星,它们在烧完星体中心可以燃烧的氢之后,就会点燃核心的氦,在中心烧出碳和氧,最后,它们的中心收缩为一颗碳和氧为主的白矮星。还有一些质量很低的恒星,中心烧出氦之后,因为温度不够高,无法烧出碳和氧,它们就形成了氦为主的白矮星。

 

宇宙中一些碳氧白矮星就是一颗颗巨大的钻石。我们的太阳在几十亿年以后就会在中心形成一颗碳氧白矮星。这些巨大的钻石有地球那么大,但有太阳那么重。当然,氦白矮星没有这份“荣耀”,因为钻石的化学成分是碳。

 

图1. 碳氧白矮星(右)与地球(左)差不多大小,就像一个巨大的钻石。(图片来源:youtube视频giant planet sized diamond found floating in space截图)

 

第一颗白矮星于1910年被russell、pickering与fleming通过光谱分析正式确认。天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白矮星是天狼星a的伴星——天狼星b,图2为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出的天狼星a与b的图像。

 

图2. 天狼星a与b的图像,箭头所指为白矮星——天狼星b(图片来源:nasa/esa)

 

白矮星的质量不可以无限大,绝大多数白矮星的质量不会超过1.4太阳质量,除非有快速的旋转或者强烈的磁场。这个质量最大值被称为“钱德拉锡卡极限”,因为钱德拉锡卡首先计算出大概的数值。两颗与太阳差不多质量的白矮星撞击,或者一颗白矮星吸取了过量的物质,都会导致质量超过这个极限,进而导致猛烈的核聚变爆炸(热核爆炸),形成热核爆炸超新星,其光谱型被称为“ia型”,所以也被称为ia型超新星,公元1006年被观测到的著名超新星就是这么爆炸而来的。

 

中子星与脉冲星

 

1932年,chadwick在试验中发现了中子。不久后,landau提出,宇宙中有一种星体几乎完全由中子组成,这就是中子星。1934年,baade与zwicky提出,超新星爆发后会留下中子星。

 

要想让星体成为中子星,就要求组成星体的原子中的电子必须被压入原子核中,与原子核中的质子结合为中子,这样,整个星体就几乎全是中子。当星体被压缩到这种程度时,它的密度就可以与原子核密度相提并论。一个太阳那么大的星体,如果被压缩为一个中子星,它的半径就只有大约10公里。那么它的密度不仅比普通物质高得多,也比白矮星的密度高得多。

 

在中子星的概念被提出之后的40多年间,大多数天文学家不相信宇宙中有中子星,这期间,最重要的理论工作就是:奥本海默(原子弹之父)与合作者研究了中子星的性质,断定中子星有一个最大质量,这个最大质量被称为“奥本海默极限”。后来的学者修正了这个研究结果,断定这个极限质量大约是2到3个太阳质量。

 

1967年11月28日,hewish的研究生bell在监测hewish与ryle建立的射电望远镜阵列接受的辐射信号时,发现了一个周期性变化的信号,就像脉搏跳动一样,周期为1.33秒。

 

尽管二人一开始开玩笑地认为这是传说中的“外星人(小绿人,little green men,lgm)”发出的信号,但在1968年的一期《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论文中,他们依然严肃地猜测这可能是白矮星或者中子星的闪烁辐射。同年,gold在下一期的《自然》杂志用中子星的“灯塔模型”解释了这个信号,这个源也被命名为“脉冲星”。因此,这是第一颗被发现的脉冲星,也自然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中子星。

 

图3. bell记录下的第一个射电脉冲信号,横坐标跨度为20秒,脉冲信号(凹陷处)周期为1.33秒(图片来源:mullard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什么是“灯塔模型”?在理解这个模型前,先从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的一个事实谈起:地球的自转轴(地理的南北极所在的轴线)与地球的磁轴(磁场南北极所在的轴线)不重合,有一个磁偏角。

 

中子星也类似,也有磁偏角,这导致其磁轴不断移动(图4),使得辐射并不对准一个方向而是沿着磁极方向发出的,地球上的观测者每隔一个时期接受到这个中子星的辐射,因为是周期性地收到辐射,因此将其命名为“脉冲星”。这就如海岛上的灯塔中的灯在旋转,海面上的船只会周期性地接收到灯塔发出的光。因此,这个模型被称为“灯塔模型”。 

 

图4. 中子星的灯塔模型可以解释脉冲星(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pulsar)

 

从此人们就认定宇宙中存在中子星。今年恰好是中子星被发现50周年。1974年,hewish与ryle分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hewish的获奖理由是“在发现脉冲星时的决定性作用”。(注1)

 

简单说,脉冲星就是快速转动的中子星。它们的磁场非常强,因此会沿着磁轴方向发出大量辐射,同时转动变慢。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转能转化为辐射。如果它们的辐射周期性地扫过地球,因而被地球上的望远镜或者地球上空的卫星观测到,它们就被人类称为“脉冲星”。

 

因此,“脉冲星”这个叫法本身并不能体现出这些天体的本质,它们本质上其实是中子星。(注2)如果有些中子星的辐射始终没有朝向地球,但通过其他方式被人类发现,那就只能被称为“中子星”,而不能被称为“脉冲星”。

 

质量是太阳8倍以上的恒星,有一大部分最后会爆炸为超新星,这样的超新星,大多数会留下中子星。例如,公元1054年被观测到的超新星,爆炸后就在中心留下了中子星,它发出的辐射照亮了它的遗迹(蟹状星云),如图5。由于中子星自身极小,因此在图中无法被看到。

 

图5. 蟹状星云中心的中子星的辐射照亮了蟹状星云(图片来源:nasa/esa)

 

白矮脉冲星:白矮星中的战斗机

 

在我们理解了中子星与脉冲星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看看白矮星与白矮脉冲星的关系了。

 

当白矮星也有强大磁场,且也有磁偏角时,它发出辐射的行为,也会像(中子)脉冲星一样。可见,白矮脉冲星就是“辐射行为像(中子)脉冲星的白矮星”。此前人类发现了大量白矮星,但没有一颗具有这样的行为,因此都被认定为普通的白矮星。

 

现在,人们首次发现了白矮脉冲星,它们就如同白矮星中的战斗机。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将脉冲星细分为“中子脉冲星”与“白矮脉冲星”,前者就是我们熟悉的“脉冲星”。不过,现在没有如此严格区分命名,这是因为“中子脉冲星”在过去50年中已经被大量发现,而“白矮脉冲星”只是首次被发现。

 

如果从一开始发现的“白矮脉冲星”就和“中子脉冲星”一样多,那么这两个概念就是平等的概念,“脉冲星”这个称呼也不会被“中子脉冲星”所独占了。

 

就如我们平时一说爱因斯坦,指的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而提到他的大儿子汉斯·爱因斯坦时,必然要称呼完整的姓名。如果父子俩一样有名,我们还真的要区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汉斯·爱因斯坦”,至少也得是“老爱因斯坦”与“小爱因斯坦”。

 

第一个被发现的白矮脉冲星

 

白矮星在一百多年前就已被发现,但“白矮脉冲星”却直到去年才被发现。今年1月23日,发现“白矮脉冲星”的相关的研究论文正式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出版,作者分别是buckley(南非天文台),meintjes(南非自由州大学物理系),potter(南非天文台),marsh(英国华威大学物理学)与gänsicke(英国华威大学物理学)。我们来看看这个“白矮脉冲星”是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特点。

 

首先,在天蝎座方向、距离地球380光年的地方有一个变星,它被命名为“ar scorpii”,简称为“ar sco”。这个变星的亮度变化的周期是1.97分钟,约等于2分钟。每隔2分钟,这个变星从紫外到射电的各个波段都出现一次变化。

 

其次,buckley等人仔细研究了ar sco的亮度变化行为,断定它由两个天体组成,即,这是一个双星系统,这个双星系统的两颗星的距离为140万公里,是地球-月亮平均距离(约38万公里)的近4倍,不到地球与太阳距离的百分之一。由于星体距离非常近,这颗双星系统围绕共同中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3个半小时。

 

然后,buckley等人推断出,这个双星系统中的一个星体是一个“红矮星”,质量是太阳的0.3倍。正是这颗红矮星的亮度变化,导致ar sco的亮度变化。

 

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个红矮星的亮度出现这样的变化呢?buckley等人推断出,这个双星系统的另一颗星体是一颗“白矮脉冲星”(好了,终于到重点了!),这颗白矮星的质量是太阳的0.8倍,是伴星质量的近3倍。这颗白矮星的自转周期是2分钟。

 

buckley等人认为,这个白矮脉冲星(白矮星)的转动周期在增加(转动速度在减小),每隔10万年转动周期增加1秒多。这导致其转动能减少。由于能量守恒,损失的转动能必须有一个去处,这个去处就是变为强烈的辐射。

 

这颗白矮星辐射的亮度约为太阳亮度的0.4倍,但却是其伴星(红矮星)亮度的十几倍。由于存在磁偏角,所以辐射方向周期性变化,每隔2分钟扫中红矮星一次,导致红矮星急剧变亮,辐射离开后,红矮星亮度降低。以两分钟为周期,不断变亮变暗。

 

图6. 白矮星的辐射周期性地扫过伴星(红矮星)(图片来源: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

 

因此,buckley等人是通过红矮星亮度的周期性变化,间接确定出有这么一个白矮脉冲星(白矮星),而不是直接接收到它的辐射。这与50年前bell发现“(中子)脉冲星”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上面说过,“(中子)脉冲星”的射电辐射是被射电望远镜直接接收到的。

 

白矮星与一个气态的恒星组成双星系统时,经常会从气态伴星那里窃取(“吸积”)物质。作者们根据光谱特征和x射线亮度,推断出,这个白矮星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这种窃取行为,它反过来将自己发出的辐射送给了伴星。

 

总结

 

白矮脉冲星本质就是一个白矮星。由于转动变慢,它将其转动能转化为辐射。由于存在磁偏角,所以它的辐射周期性扫中它的伴星,导致伴星亮度出现周期性的强烈变化。

 

我们甚至可以很合理地推测,之前发现的大量白矮星中,有一部分的性质与这次发现的星体性质很类似,只不过它们的辐射没有扫中合适的伴星并使后者出现剧烈变化,因此无法确认出它们“类似于脉冲星”的性质。


而这次,buckley等人很幸运地通过一个双星系统构成的变星,发现了这样一颗奇特的星体,它像人们熟悉的“(中子)脉冲星”一样发出辐射,因此被命名为“白矮脉冲星”。但正如“(中子)脉冲星”本质上是中子星一样,“白矮脉冲星”本质上就是白矮星,并不特别神秘。有时候,(中子)脉冲星会与白矮星形成双星系统,图7为此类系统的艺术想象图。左边体积较小的是(中子)脉冲星会,右边体积较大的是白矮星。要注意,二者的比例并没有按照真实比例画出,因为中子星的半径就10公里,而白矮星的半径有几千公里,如果照着比例精确画出,二者的大小差距将大得多。


图7. (中子)脉冲星与普通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个艺术想象图(图片来源:b. saxton(nrao/aui/nsf))


相关阅读:

新发现“白矮脉冲星”的相关论文链接: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0-016-0029


注释:

1. 很多人为 bell(她于1969年嫁给burnell,因此后来被称为burnell夫人)没有获奖而鸣不平,甚至认为hewish获奖是一个丑闻,窃取了学生的成果。其实,bell没有获奖固然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hewish获奖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因为在发现脉冲星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hewish和ryle一起建立的射电望远镜阵(bell协助建立),没有这个阵列,当时就无法发现脉冲星信号。引力波于2015年被发现之后,频繁获奖的是为引力波探测器做出决定性贡献的三位领袖科学家,而不是记录下引力波信号的人员,也是类似的原因。不过,bell的作用显然要远超过记录引力波信号的工作人员,这个类比自然未必很恰当,但原理是类似的。bell本人对自己没有获奖没有公开发表批评,当时也表示了支持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但是在很久以后接受采访的时候,她曾经表示过,“我怀疑这与我的女性身份有关,但看上去更像是与我的学生身份相关”,她也认为当时的诺贝尔奖委员会甚至不知道有她的存在。“也许世界本不公平,但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并应对世界的不公。”此后的几十年间,她不断被问起错失诺贝尔奖对她造成的影响,然而她本人却并不愿意卷入争议之中。

 

2. 也有学者认为脉冲星其实是夸克星,或者中子、夸克混合星/混杂星,这里为了简单起见,只采用中子星的说法。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复"年份 月份"(如201701),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k8凯发百家乐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为知识分子公司旗下机构。国际著名科学家文小刚、刘克峰担任《赛先生》主编。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先生”。


微信号:iscientists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k8凯发百家乐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科学队长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