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月船二号”软着陆或已失败 | 一周科技-k8凯发百家乐

  印度“月船二号”软着陆或已失败 | 一周科技-k8凯发百家乐

印度“月船二号”软着陆或已失败 | 一周科技

2019/09/08
导读
9月8日,走进一周有趣、有料的科学新闻。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王 烁    郝春晖    陆 飞
责编 | 杨 枭
 

1. 新装置可化温室气体为液体燃料

图片来源:pixabay
 
随着全球变暖,如何处理温室气体让全球都大伤脑筋。本周,美国莱斯大学王浩天的团队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装置,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燃料——甲酸。甲酸是一种重要的储氢材料,可作为燃料电池的主要能量载体,可以储存同体积氢气1000倍的能量,对燃料电池的发展至关重要。与传统的催化方式相比,这种新型装置成本更低,转化效率可达到42%,这就意味着接近一半的电能可以被存储在甲酸中。目前实验室采用的装置可以连续100个小时产生甲酸而反应器组件不发生降解。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的 nature·energy 杂志上。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0-019-0451-x
 

2. 气候变化加剧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

图源:pixabay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议题,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多达100多万。然而,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并不只取决于污染性气体本身,气候状况也决定着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程度。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等机构主持的一项研究发现,假设中国的污染性气体排放量和人口保持不变,气候变化会使得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影响范围超过85%的人口。那么,什么样的气候变化对空气污染程度产生影响?当低层大气较为稳定、风速较小时污染物容易积累,这是气候对空气污染影响的最主要机制。其次,持续高温也是罪魁祸首之一。研究还发现,因为老年人更易受影响,人口老龄化也加剧了极端气候和空气污染的影响。据估计,在污染气体排放量和人口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由于气候变化,每年中国因 pm2.5 导致的死亡数会增加约12100例,因臭氧导致的死亡数会增加约8900例。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6/35/17193
 

3. 生物如何感受寒冷

图源:pixabay
 
当周围的环境温度下降时,皮肤感觉神经内的受体蛋白会率先感知到这种变化,并将关于寒冷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然而人们对该过程的细节仍然缺乏了解。8月29日,来自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首次发现了可以感受到寒冷的受体蛋白,并将成果发表于 cell。和人类一样,当线虫感受到寒冷时,它们也会有远离寒冷的趋避行为。在筛查过数以千计的随机遗传变异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当温度低于18℃时,缺失谷氨酸受体基因 glr-3 的线虫无法对寒冷做出反应,而该基因负责编码 glr-3 受体蛋白。这表明没有 glr-3受体蛋白,线虫就会变得对寒冷不敏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glr-3 基因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个物种中具有进化保守性,也就是说该结构在遗传进化中较为稳定,这表明该基因同样是脊椎动物感受寒冷的重要环节之一。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833-5?
 

4. 男性更擅长空间记忆,女性更擅长语言和其他记忆

图源:pixabay
 
女性同胞们,你们是否经常发现生活中男性更容易忘记昨天的谈话内容?这种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亲身经历的事情,心理学家称其记忆为情境记忆。女性在情境记忆力上的优势已被许多研究所证实。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超过百万人的研究发现,当记忆的内容是对话、颜色、面部、气味或味道时,女性的情境记忆力好于男性。不过相比较而言,男性在空间记忆方面更占优势,比如男性更容易记住某条路线等。研究者还发现,两性间的这种记忆力的差异在亚洲人中小于其他地区,青少年和老年群体间的两性差异小于其他年纪。
 
https://psycnet.apa.org/record/2019-30401-001
 

5. 日本完成首例重新编程干细胞培育的角膜移植手术

图源:pixabay
 
本周,据 nauture 报道,日本一位女性成为世界上首例接受 ips 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角膜移植的患者,并且在术后一个月,患者视力已经有所提升。ips 细胞是一种重新编程培育出的干细胞,它跟胚胎细胞类似,可以分化成其他组织,比如角膜细胞。目前大部分角膜移植手术都是由逝者捐赠角膜,ips细胞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角膜供给问题,并且避免伦理冲突,一举两得。日本卫生部拟对其他4人也实施这项手术,并在一年内跟踪观察移植的效果。他们希望,这项技术在五年内能实现临床应用。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597-2

6. 人类怎样“塑造”狗的大脑

图源:pixabay
 
狗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伙伴,经历了上千年的驯化。特别是最近几百年来,为了得到具有特定形态和行为的狗,人类选择性地饲养和驯化它们,使得不同狗的行为有非常明显的差别。这种行为的差别来自于不同狗大脑结构的差别。来自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并分析了33个不同犬种的大脑,研究了人类选择性饲养如何影响狗的大脑结构。相关成果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研究人员分析了差异性最大的脑区,并制作出6个大脑神经网路图谱,这些网络的解剖结构与不同的行为专门化显著相关;紧接着,研究人员分析出了不同神经网络与狗行为之间的联系,如视觉搜索、气味搜索、守卫和陪伴。利用这种联系,人们可以知道人类如何通过选择性饲养,选择出具有某种特定行为的狗,进而选择出具有特定脑结构的狗。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19/08/30/jneurosci.0303-19.2019

7. 印度想要成为第四个无人探测器软着陆月球国家的愿望暂时落空了

wikipedia


北京时间9月7日凌晨,印度“月球二号”项目的着陆器尝试在月球南极区域软着陆,然而在距离月面2.1千米的时候,着陆器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很可能已经坠毁。印度空间组织(isro)负责人 kailasavadivoo sivan 表示目前正在分析数据以确定发生了什么。这项耗资1.4亿美元的项目,原本计划在月球南极投放一辆月球车以探明该区域的含水量。截至目前,前苏联、美国和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https://apnews.com/0a042dbaf2e246389c131398126ab5bc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