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此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团队进行了一项609人参与,长达12个月的饮食干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对于减肥来说,低碳水饮食和低脂饮食效果相似。最近,该团队又从饮食干预前、干预中(短期减重,6个月)和干预后(长期减重,12个月)三个阶段重新分析了试验数据。作者发现,饮食干预能使多数参与者实现短期减重,饮食依从性和食物质量是此阶段成功的关键。坚持按照既定饮食计划摄入优质食物,例如富含脂溶性维生素e和k、单不饱和脂肪酸的低碳水食物更有助于短期体重减轻。但是,只有118人通过饮食干预实现了长期连续减重。分析显示,对于长期减重来说,非饮食因素作用更明显。例如,在低碳水减重组,饮食干预起始阶段,体内与肥胖和代谢失调相关的蛋白分子(如idua、il-16、tnfrsf13b和dkk1)水平较低的参与者可实现长期减重;同时,能否长期减重还和参与者肠道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和罗氏菌属等细菌组成相关。也就是说,短期减重靠饮食,长期减重更看体质。►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xcrm.2022.100870
动态血压监测(abpm)被认为是最可靠和准确的血压测量方式。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血压测量很不现实。那么,哪个时间段的血压水平最能反映全天血压变化趋势呢?最近,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医学院收集了2676名病患的3113份全天血压数据,并将其按照6小时或8小时进行了分段分析。结果显示,去除性别、年龄和季节等因素影响,下午2点到晚上10点之间测量所得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计算的平均值)分别与全天舒张压和收缩压存在明显关联。研究人员认为,该时间段可作为疾病初始筛查时进行短期血压监测的理想时间,也适用于无法完成全部动态血压监测的患者。研究者同时指出,由于该时段不包括深夜时间,因此存在对夜间血压异常诊断不足的风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71-022-00790-x
运动有益健康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积极参与运动。如何才能让人在运动中获得快乐,进而激发人们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呢?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团队发现,肠道菌群,尤其是某些丹毒菌丝科和毛螺菌科细菌能通过肠-脑连接正向调节小鼠的运动表现。具体来讲,小鼠在运动时,肠道微生物菌群合成大量脂肪酸酰胺(n-油酰乙醇酰胺),后者通过内源性大麻素受体激活脊髓中表达trpv1的感觉神经元,提高大脑腹侧纹状体的多巴胺水平。刺激这条信号通路可使小鼠“心情愉悦”,运动表现更佳。相反,不管是微生物菌群清除、外周内源性大麻素受体抑制、传入神经元功能缺失,还是多巴胺阻断,都会削弱小鼠的运动能力。该研究提示,刺激肠源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分子路径可能会提升个体的运动积极性。►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25-z细菌的多重耐药是当今全球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包括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简称vre)在内的多数耐药菌感染,第一步就是其在宿主肠道的定植。而我们的肠道本来就被一些共生菌所占据,它们能抑制耐药菌的定植。最近,西班牙瓦伦西亚社区卫生和生物医学研究促进基金会一团队建立了模拟病患使用抗生素的小鼠模型,并鉴定出另枝杆菌属、巴恩斯氏菌、欧鲁森氏菌属、颤杆菌属和瘤胃菌科等五种共生菌组成的菌群,可以通过营养耗竭,尤其是降低果糖(一种促进体内vre生长的碳水化合物)水平来抑制vre的生长和定植。进一步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仅欧鲁森氏菌属细菌就可行使五菌联合抑制功能。该研究提示,在抗生素干预策略之外,我们可以使用特定的肠道共生菌来预防耐药菌感染。►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5380-5多数实体瘤的微环境(tme)呈酸性,这有助于癌症的发展、免疫逃避和抵抗临床治疗。通过对胰腺导管腺癌(pdac)患者的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比利时鲁汶大学癌症生物学中心一研究团队发现,溶质载体家族4成员4(slc4a4)是丰度最高的碳酸氢盐转运蛋白,主要由上皮导管细胞表达。在功能上抑制pdac癌细胞中的slc4a4,可造成碳酸氢盐在细胞外积聚,癌细胞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的能力下降,最终降低肿瘤微环境的酸化水平。在pdac模型小鼠中,通过crispr-cas9沉默slc4a4基因,或药物(dids)抑制slc4a4蛋白,均改善了动物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破坏了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从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此外,slc4a4靶向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能够克服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抗性并延长动物生存期。该研究提示,slc4a4可作为提升抗pdac免疫应答的治疗靶点。►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3018-022-00470-2监测人体内的生物分子有助于记录健康水平、诊断疾病和评估治疗结果。多电子贴片类产品可对皮肤表面的生物分子进行连续无创监测。然而,与皮肤表面的生物分子相比,深层组织(例如血流分布)与人体生理状态的相关性更强。最近,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纳米工程系sheng xu课题组研发出一种用于深部组织血红蛋白三维(3d)映射的光声贴片。这种贴片将超声换能器阵列和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二极管集成在一个普通的柔软基质上。高功率vcsel二极管可以产生穿透深度大于2厘米的激光脉冲,并激活血红蛋白分子产生声波。该声波可由换能器收集并以高空间分辨率对血红蛋白进行3d成像。此外,光声信号幅度和温度具有线性关系,可对机体体核温度进行快速高精度的3d映射。这项技术为可穿戴电子设备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对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5455-3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简称vre)丹毒菌丝科(erysipelotrichace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