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人人天生就可以做到。那么你是否思考过,意识是如何在脑海中流淌的呢?假使真的存在会读心术的人,正在窥探你此刻的想法,他会听到什么呢?“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无法理解它。”事实是,自己脑海里的声音,别人还真不一定听得懂。
(图源:columbia's zuckerman institute)
撰文 | hmy
翻开这本浅蓝色封皮的《脑海中的声音》,我没有找到前言的踪影,却被它的目录吸引了全部目光:有趣的芝士片、打开煤气灯、话匣子里、两辆车……几个看似毫无关系随意排列的词组,赫然占据着章标题的位置,我一边惊叹于作者起名时的细腻可爱,一边又有些摸不清头脑,于是迫不及待阅读下去。想法的私密性
《三体》世界中,地球人得以取胜三体人的关键在于,地球人可以隐藏自己的想法,而三体人彼此间没有秘密。设想你在某处公共场所,脑海里突然有一个笑话闪过,它平常或者离奇,总之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于是接下来的几秒内,你不得不为解释这一行为去尽力发出一些社交信号去表达:我没有疯。尽管笑声是具有社会性的信号,但这个笑话却是私人的,这其实就是内心体验(inner experience)的私密性。
思考似乎是件很平常的事,人人天生就可以做到。那么你是否思考过,意识是如何在脑海中流淌的呢?假使真的存在会读心术的人,正在窥探你此刻的想法,他会听到什么呢?“即使狮子会说话,我们也无法理解它。”事实是,自己脑海里的声音,别人还真不一定听得懂。一方面来言,有一些思考并不依托语言而存在。许多人认同思考是需要语言承载的,甚至需要具体选择使用哪种语言来思考;但是同时,我们的很多思考并不具有明显的语言特征。有些信息是并不需要和自己沟通的,因为我们已经足够了解它们,在那些“只有我懂”的信息面前,语言就会失去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思考还是一种“多媒体体验”。我们可以在脑海里循环播放一首洗脑歌曲、设想或回忆此刻并不存在的画面,以及获得其他身体上或者情绪上的感受,这些意识是超出语言的。des与蜂鸣器
内省最早属于哲学的范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把它搬进了心理学实验室。他将内省分为“自我观察”和“内在感知”,后者要求观察者尽可能置身于观察过程之外,尽管冯特的内省者受到了专业的训练,但“内在感知”的严重缺陷——对无法验证的自我观察的依赖——仍使这种方法屡受质疑。由于对大脑工作原理的了解十分有限,被试者难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做出解释。“内在感知”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认知革命中被彻底推翻。“人们可能的确很不擅长报告他们行为产生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擅长报告他们自身的体验。……如果我们能运用一种方法来强调某一瞬间的体验而不去干扰它,确保参与者足够关注那个时刻他们脑海中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更好的表述那种体验,我们也许就能得到某种结论。”
罗素·赫尔伯特自1973年开始尝试用新技术挖掘参与者的想法,他制造出一种蜂鸣器,由被试者随身携带。这个小设备会随机启动,并通过耳机发出“哔”声,被试者收到这一信息后要尽可能快速地记下“哔”声响起的任何想法。研究者后续会对被试者进行访谈,尝试挖掘更多细节。罗素将这种方法称为描述性经验取样(description experience sample, des),这也是这本书中大部分探究的基础。在研究过哲学方法现象学后,罗素开始恪守“排除假设“的准则。他认为提前做出的假设可能会使得数据偏向于预设,因而不能在研究前就假定一种结果。这样一来,他突破了传统心理学对验证方法有效性的执着,并且可以挖掘到被试者的独特性,考虑入个体的多样性。des也面临着一些考验,譬如回忆过滤后的的可靠性与对内部语言数量的低估。为了克服这些短板,近年来,将des与精神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等其他研究手段的结合正在推进中。一个有趣现象是,des不仅可以窥探人的意识,还具有改变人生的神奇功效。对于des研究者而言,近距离的关注他人的体验细节,可以获得阅读小说般的愉悦感,并且会改变研究者对人类精神生活丰富性的认识。对被试者的影响则更为深远,尝试获取自己对瞬间体验的真实记录,往往会让被试者发现自己获得了对自身以及他人前所未有的了解。所以,不如此刻,就让蜂鸣器响起:内部语言与自我对话
你使用完整的句子还是笔记式的短语来思考?你脑海里的声音是温柔的还是冷漠的?那声音像是你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思考和语言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紧密,我们在清醒时间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中和自己对话。我们脑海里发出的话语——内部语言(inner speech)——在我们的思考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内部语言有不同的形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甚至带着口音和语调。我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在成堆的待办前沉迷于刷手机,这时脑海里突然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把手机放下!”接着这个仿佛来自另一个人的声音将命令我一步一步拿来书本、翻开笔记、打开笔盖。我在书中找到了最契合的解释方式,这原来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对话起源于幼儿时期的自言自语,这种讲出来的想法会在童年后期逐步“转入地下”,发展成为内部语言。事实上很多人还是会保留自言自语的能力,内部语言最早在体育训练领域被着重研究,很多运动员会在比赛时会进行自我对话,尽管有着对话形式(大声说出或者心中默念)、人称(当然第二人称往往更有利于规范行为、处理社会焦虑)等等差别,对大多数项目来说,自我对话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控制注意力,这种意义在人们做其他事情时也存在着。阅读体验
读罢几章,我才渐渐体会到作者选择章标题的用心。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名词短语,实际上却是对每章内容的比喻性概括。书中包含着大量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并且往往有着令人意想不到得结果。查尔斯·费尼霍的心理学家/作家双重身份使得这些实验的叙述丝毫不会令人厌倦,反而生动易懂,并且恰当好处地点缀在行文之间。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给出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相比那些极端情况下的心理学实验,des的生活性使得书中的各种理论与解释几乎都可以在读者的生活中找到对应。阅读此书,文字中的内部声音、来自记忆的内部声音……一个个场景逐一在眼前展开时,这更像是一个解谜的过程,谜题是自己的经历,密码来自书中,而谜底则是对我们自己大脑中声音的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