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与《知识分子》:出道即巅峰?| 编辑部的故事
pixabay.com
- 编者按 -
今年9月,《知识分子》创刊五周年。应《知识分子》编辑部邀请,《知识分子》专栏作者、免疫学学者商周回顾了他写作的历程,以及与《知识分子》的故事。
撰文 | 商 周
2018年11月2日,我第一次用笔名 “商周” 在《知识分子》公众号上发表作品,那篇题为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大学工作的司机的故事。因为长期的耳闻目染,初中没有毕业的司机郭师傅在讲述食道癌研究不仅如数家珍,而且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这个和新闻热点无关、缺乏名人效应的科学故事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在《知识分子》公众号上有68.9万的阅读量,也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留言。
在发表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有一个错觉,认为写出传说中的 “10万 ” 的文章不难。但从那以后到现在,我却再也没能重复出《科学家的司机》的奇迹。
《科学家的司机》一文在公众号上的阅读数据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明白,类似这样的可遇不可求的精彩故事,我可能再也写不出来。
难道是 “出道即巅峰”?
不是的,因为这不是我发表的第一个作品,更不是我写作的开端,
我的业余写作开始于2012年,题材很泛:闲适的时候,写一些随笔;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常常记录心得;为了回答一些有关科学和医学的问题,也会做一些科普;要是有了好的素材,还会编出一个小说来。但这些文章都只放在个人的空间里,没有多少读者。
直到2014年,我才第一次发表了文章。那年我把自己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你有几套房》投稿参加 “新语丝网络文学奖”,虽然没有获奖,但被选登在《新语丝月刊》上。当时我已经步入了不惑之年,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被发表,那种欣喜至今都还记得。后来每年都会投稿参加新语丝举办的 “网络文学奖” 和 “网络科普奖”,也陆续获过奖过。几年积累下来,在《新语丝月刊》上发表了三十余万字的作品。
因为在中国大陆访问不了新语丝网站,2018年初我想把自己的科普文字介绍给国内的读者。那时我还没用微信,也不知道公众号,于是我把(该文获得了2015年第四届新语丝网络科普奖)投给了国内一家知名的科普杂志。这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病原体的角度来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文字,我个人依然以为是自己的科普代表作之一。
那家科普杂志的编辑对这篇文章也很认同,说发表应该没有问题。但过了几个月后却没有了进一步的消息,我再写邮件去询问,得到的回复是稿件在外审后被拒了。拒稿的理由是文章里面 “诅咒” 的文字可能会让读者不快,有把科普视同 “儿戏” 之嫌。
随后我再投稿到几家纸质的科普杂志,但都没有回音。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在网上读到了一篇的文章,作者是《知识分子》专栏作者、资深科学记者王丹红女士。这篇优秀的作品让我心生敬佩,也因此知道了《知识分子》。
那是2018年7月,《知识分子》的网站还没有开通。因为找不到投稿邮箱,我把一篇洋洋洒洒1.6万字的《诺贝尔奖里的免疫学》直接发到了饶毅教授在北大的邮箱。
几个小时后就收到了饶毅教授回复:“谢谢”。没有称呼,没有问候,没有署名,甚至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只是在回复的同时转给了《知识分子》的编辑。
饶毅教授的 “谢谢” 两个字给了我希望,但之后却也又没有了下文。“谢谢” 两个字可以看作是对稿件的认可,也可以理解为拒稿的礼貌。2018年9月,我给《知识分子》的编辑发邮件询问,得到的回复是稿件被接受了,只是需要做一些精简。
2018年9月23日,这篇文章被精简到了1万字以内,以为题发表到了《知识分子》旗下的《科学春秋》公众号上,这成为了我和《知识分子》联系的开端。
那年10月,我用上了智能手机。国庆节后访问了河南科技大学,在返程时从洛阳到郑州机场的路上和司机郭师傅有两个小时的交谈。在和郭师傅谈论食道癌的时候,我对这位老人充满了尊敬,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当天深夜成写了《科学家的司机》一文。
郭师傅和他的车(摄影:商周)
虽然这篇文章很受欢迎,在公众号号上有近70万的阅读量,但值得一提的是,在《知识分子》刊登这篇文章之前,我把这个故事也放到了自己的空间里,近两年过去之后,这篇文章累计只有67次的阅读。
空间里《科学家的司机》一文的阅读情况
同一篇文章在空间里和公众号上的阅读量上的巨大反差,说明了平台的重要。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新语丝》和《知识分子》表示深深的感激之情。
除了平台,我还要向编辑和读者表示感谢。
编辑的作用不仅在于对文章的修改,让它变得规范和流畅,更重要的是编辑了解读者的需求,这对科普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关于这一点,我想用一个数据来说明。
我在《知识分子》上发表的文章的阅读情况
上面是我在《知识分子》上发表的近60篇文章的阅读情况。其中近三分之一是编辑的约稿,三分之二是我个人的主动投稿。在阅读量的中位数上,我自己投稿的作品只有2.9万,而编辑约稿的作品达到了6.5万,两者的差异非常显著。
对于一名科普作家而言,来自读者的帮助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有点像把自家的土特产放到农贸市场的情形:当顾客满意而给出赞扬时,这种鼓励会让人去努力做得更好;当顾客冷落或者提出批评意见时,这的确会让人有些尴尬,但这些尴尬能让人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而进步。
“缺乏科学精神的世界趋于昏暗,知识分子在那里点燃了烛光。”
—— 商周 免疫学学者
在这篇庆祝《知识分子》创刊五周年的文字里,我之所以花这么长的篇幅来回顾自己原本不值一提的写作历程,是因为除了向平台、编辑和读者表示感谢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个人愿望:希望有读者在看到了我这微不足道的经历后,也能加入到传播科学的道路上来。中文世界的科普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非常欠缺,不仅科学知识普及不足,更需要科学精神的弘扬。
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这也是《知识分子》五年来一直努力坚持在做的事情。
行文到最后,我要回答编辑提出的一个问题:知识分子的涵义是什么?
我个人的答案:缺乏科学精神的世界趋于昏暗,知识分子在那里点燃了烛光。
《知识分子》正在全面征集优秀科普作品。如果您也想和商周老师一样成为《知识分子》的作者,欢迎发送作品到editor@zhishifenzi.com,我们的编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您的邮件。期待您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