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窑匠的身后事,窥进不一样的隋唐十二时辰 | scientific reports
► (a)在文本中提到主要地点位置:oupan窑(▴),萧窑的分布(○);(b)坟墓(★)及窑场及工场(□)的位置;(c)以伸直仰卧姿势埋葬的人体骨骼;(d)从坟墓取出一个黄釉的四个环耳;(e)墓中的绿釉杯。图片为使用软件geo map v 3.6.10创建地图,经瓯盘窑挖掘者(第三和第四作者)许可复制的照片。
● ● ●
近年来,利用不同骨骼元素的多同位素分析重建个体生命史,已成为生物考古领域的一个活跃课题。然而,大多数此类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地位高的个体,鲜有人关心社会地位低的工匠个体。在近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 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安徽欧盘窑址出土的一具人体骨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以恢复其骨生物学特征。此次研究成果为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中普遍被忽视的工匠的生活史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视角。
该考古地点的周边信息,简单的陪葬品和年代测定结果(公元534-644年)表明,这具人体骨骼可能属于隋唐早期的一名窑匠,社会等级较低;骨科学调查显示,他的脊椎异常与长期体力劳动有关;同位素数据表明他主要食用c3(小麦、豆类)/c4(小米)为主的陆地食物;牙本质切片的同位素(c, n)剖面图和骨磷灰石和牙釉质的同位素数据(c, o)表明,他在童年和成年期间经历了剧烈的饮食变化和/或几次迁移。他坎坷的人生轨迹与他的身份和低下的社会地位高度相关。
研究人员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及数据分析,为我们展示一个了“朱门酒肉”之外隋唐影像,分享了一位隋唐窑匠坎坷忙碌的一生。窑匠的遗骨吐露出的颠沛生活印证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发展。瓯盘窑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生产白瓷和青瓷的过渡地带,生产的青瓷多,白瓷少。制作大量的绿釉瓷需要熟悉工艺流程的南方烧制工,因此在这里学习的陶工有可能是从南方招募来的,并在窑内工作了很长时间。这样的考古发现有助于验证了一些历史文献的记录,也为未来更多的类似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虽然记载隋唐时期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献资源丰富,但历史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工匠却鲜有记载。研究人员希望在今后更多地开展以人类文明奠基人和精品创造者——工匠的生活史重建为重点的类似研究,为了解历史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论文链接:
注:本文转载自nature自然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