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最新报告: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到了十字路口
pixabay.com
这样算起来,2021年6月11日发布的是系列报告的第七份了,原计划在2020年出版,因为新冠疫情拖到了今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教授曹聪继2015年后再次参与执笔今年的《科学报告》,《知识分子》邀请到他重点介绍有关中国的内容。
6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了2021年度的《科学报告:争分夺秒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发展》(science report: the race against time for smarter development,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的主题介绍的是2014至2018年五年间,各国利用科学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大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情况;同时展现世界主要国家和区域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报告》共分23章,内容全面而不失简洁,学术性和评论性并重,《报告》的数据由联合国统计研究所提供,并在专门网站及时更新,翔实、及时又有可比性。
继2015年后,笔者再次应邀为该报告撰写中国一章。这里介绍下这章的要点。
2014-2018年全球研发投入突飞猛进,全球的研发投入上升了19.2%,超过全球gdp的增长(14.8%)。30多个国家增加了研发投入,其中增量的44%来自中国。
g20国家的研发投入占全球研发投入的93%。中国占全球研发投入的比例从2014年的21.2%增加到2018年的24.5%。
全球平均研发强度,也就是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2014年的1.73%提高到2018年的1.79%,但80%的国家的研发强度仍然不到1%。
1996年,中国的研发强度为0.56%;2018年,达到了2.19%,2020年更增加至2.4%。2030年,中国的研发强度预期提升至2.8%。
2018年,美国的研发强度2.84%,研发投入的绝对值(4606亿美元)仍高于中国(4390亿美元)。
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研发投入总量超过了美国。
以全时当量(fte)计,全球研发人员数量增加了13.7%。中国的人才库不但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也在提高。比如,2018年中国研发人员数量为186.6万,比2015年的161.9万增长15.3%,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也在增加。
2018年,全球女性占全球研发人员的三分之一,占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28%,占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生的40%。
按人数计,生命科学领域实现了数量上的性别平等,女性甚至占主导地位。不过,在驱动数字革命的信息技术、计算、物理、数学和工程等领域,女性仍然是少数。比如,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士中女性只占22%。
此外,只有2%的风险资本投给了女性领导的初创企业。
《中国制造2025》拟帮助十大战略产业减少对某些核心外国技术的依赖,从而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数最多的国家,全球申请量占比,中国为31.7%,超过美国的21.7%、日本的20%和欧盟的13.9%。
在空间技术、超级计算、尖端战略技术等领域,中国同样不可小觑,并把人工智能和脑科学等研究作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此外,中国的制造业技术日益高端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努力已得到回报,本土巨头华为是5g技术的全球领导者。
在金融科技发展方面,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涵盖了移动支付、区块链、加密货币和数字货币等。
2018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5243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九大优先目标的第一项——消除贫困和饥饿。
中国已经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了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20%的目标,中国正大力发展核电、水电、风能和太阳能。此外,中国还出台了 “限塑令”,提出到2022年取消塑料袋的使用,到2025年,地级以上城市餐饮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量下降30%。
与2005年相比,中国2018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6%,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少40%至45%的目标。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占发电总量的27%,2016年以来年均提高0.2%。现代可再生能源占中国最终能源消费的8%。
来自国际能源署的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四分之三的可再生能源来自水电,18%来自风能,8%来自太阳能,光伏模块的年产量已经达到8570万千瓦。
中国还鼓励企业与 “一带一路倡议” 的伙伴国家合作。2017年,通过了一系列指导方针旨在实现这一 “绿色” 举措。
不过,2019年以来,中国新的煤电厂许可证的发放数量却一直在上升,引起各方关注。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8年,gdp增速仅6.6%,为1990年以来最低,2019年更降至6.1%。经济发展受制于一些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如出口导向型增长和国内消费不足等。
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争端升级,蔓延到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甚至中国实施的某些人才计划等领域,高技术发展被 “卡脖子”。中美技术战、人才战可能会对中国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国家形成制约。
中美一旦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脱钩,将危及两国商业和科学之间长期形成的纽带,并可能最终在全球范围形成两个不同的数字和技术管辖区。例如,互联网可能会一分为二,也可能出现两个5g网络,一个包括美国及其盟国,另一个则包括中国和其它国家。这将对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不可预估的深远影响。
中国从全球化获益良多,过去四十多年的发展,离不开学习国外技术、思想和做法。中国必须克服国内创新面临的障碍,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过度保护。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ai专利拥有国,但顶级人才的缺乏可能影响中国到2030年成为 “世界人工智能创新的主要中心” 的目标。同时,优先发展ai和脑科学研究等能否获得回报仍有待观察。
2008-2017年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仅增长1.55%,而2008年之前的十年为 3.51%。自2010年代中期以后,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放缓至1%。这表明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仍然颇具挑战性。
丑闻的出现,说明了注重科研伦理的紧迫性。使用脸部识别等ai技术也面临保护个人隐私的严峻问题。中国尚未出台与科学技术伦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已被提到议事日程,未来的法律有必要界定技术在整个社会中使用时的道德界限。
近年来,大量论文遭到国际期刊撤稿,损害了中国科学共同体的集体声誉。
中国也需要拥抱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和开放科学等全球趋势,积极应对全球化出现的新挑战,在全球科学治理中日益发挥作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雄心勃勃雄心、前程光明,但道路可能是曲折的。(完)
科学研究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年间,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都优先考虑向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过渡。
这种双重过渡反映了双重紧迫性。一方面,各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剩时日无多;另一方面,各国深信,未来的经济竞争力将取决于向数字社会和绿色发展过渡的速度。《科学报告》的副标题便体现出了各国对双重过渡和双重紧迫性的认同。
平均而言,在气候行动、水下生活和陆地生活的核心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世界各国的进展最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56个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的研究尚未成为全球学术出版的主流。例如,2011至2019年间,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物的研究仅占全球科学产量的0.02%。
尽管全球能源转型受到优先考虑,但2016-2019年,关于可持续能源的9个主题(包括更清洁的化石燃料技术、风能、太阳能等)的出版物仍仅占全球科学产出的2.4%,稍高于2012至2015年的2.1%。
在小国和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系统中,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主题所占的产出份额要大得多。2011年以来,低收入国家发表的与光伏有关的论文数从7.6%飙升至21.6%,生物燃料和生物质论文的比例从6.2%飙升至21.2%。低收入国家发表的光伏论文总量占全球份额也从0.2%提高到1.4%。
制版编辑 | 卢卡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