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的数据“海底捞”:可能是下一个引领数据存储的黑科技
微软为海底部署北部群岛的数据中心做准备,图片来自微软
撰文 | 冯水寒
责编 | 叶水送
互联网巨头们都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不但造价高昂,投入使用之后用电量也十分惊人,这是因为数据中心在运行过程中消耗了电能,产生了大量的热量。在为其降温冷却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为此,全球互联网巨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选址、设计、材料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如facebook就在靠近北极圈的瑞典、爱尔兰、丹麦等国家建立数据中心;阿里巴巴、联通、亚马逊等公司在宁夏中卫市建立数据中心;腾讯则将部分数据中心建于贵州的山洞中,利用自然条件辅助机房制冷,从而降低能耗成本。
而微软的做法更令人惊绝:把数据中心存放在海洋里。
近日,微软宣布在苏格兰的海底打捞起了一个具有水密特性的集装箱大小的数据中心,里面包括了864台服务器及相关配套设施。那么,数据中心可不可以建立在海里,利用海水温度低、比热容大、流动性强等特点,实现数据中心的降温效果?答案是可行的。
natick项目,图片来自微软。
微软的“海底捞”项目被命名为natick项目。早在2014年,微软便启动了它,旨在探究水下数据中心的可行性。2015年,项目组在在加州附近海域测试了概念验证数据中心舱室,natick项目的第一阶段圆满完成。natick项目的第二阶段则是上文提到苏格兰附近海域的海底数据中心可行性探究。
海底数据中心正在被打捞,图片来自微软。
海底数据中心集装箱正在被清理,图片来自微软。
海底数据中心集内置服务器,图片来自微软。
研究结果显示,微软natick项目是成功的。微软的海底数据中心在性能方面一切正常。值得一提的是,其故障率仅为陆上数据中心的1/8。natick项目组认为,海底数据中心在密封的同时,充入了氮气,从而大大降低了氧气、水汽带来的腐蚀问题,而海底的环境减少了颠簸和碰撞,也远离人类的干扰。
此外,海底数据中心还处在一个温度受到严格控制的防水环境中,这些都是海底数据中心服务器可靠性的保证。
低故障率也尤为重要,因为对于海底数据中心来说,服务器的维修相较于陆地机房困难得多,若故障率上升则很可能使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付诸东流。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将这一项目形容成堪比“登月计划”,称“natick 项目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可以满足人口密集地区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大量需求。未来它甚至可能会变革微软的业务核心,乃至整个计算机技术行业。”
微软的“海底捞”项目实现了从风(空调的制冷风)里来到海里去的突破,为新型数据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链接:
https://natick.research.microsoft.com/
https://news.microsoft.com/innovation-stories/project-natick-underwater-datacenter/
制版编辑 | 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