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的毕业典礼讲话:志远,德厚,才盛:知识分子应追求的三大品性-k8凯发百家乐

  王辰的毕业典礼讲话:志远,德厚,才盛:知识分子应追求的三大品性-k8凯发百家乐

王辰的毕业典礼讲话:志远,德厚,才盛:知识分子应追求的三大品性

2020/07/20
导读
今天的九号院,逢北京难得的晴朗、清爽夏日。雨燕在天上鸣飞,呼应着同学们咏唱的《协和颂》。莘莘学子今天毕业,即将走向社会。你们受教于中国最高的医学学府——协和医学院,你们身上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想必心里也澎湃着特殊的情感和思想。



亲爱的陈冯富珍女士,亲爱的老师们、毕业生们:


今天的九号院,逢北京难得的晴朗、清爽夏日。雨燕在天上鸣飞,呼应着同学们咏唱的《协和颂》。莘莘学子今天毕业,即将走向社会。你们受教于中国最高的医学学府——协和医学院,你们身上承担着特殊的使命,想必心里也澎湃着特殊的情感和思想。


刚才发言的毕业生代表孙晓宁同学,校友曹彬大夫,尊敬的郎景和老师,还有作为世界级卫生领袖的陈冯富珍女士,他们的讲话从各自的角度给予大家启示,都有特殊意义,值得大家思考、铭记。

 

疫情改变着世界,凸显出医学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今年的毕业典礼,的确非常特殊,大家都戴着口罩,蔚成景观。此情此景,不知以后还会不会出现,希望不会出现。


在过去的半年里,新冠肺炎(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如此巨大、深刻的影响,确实始料未及。尽管我们在过去十几年间,在sars之后,在不同的场合不断地讲,还会有传染病来,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要做好准备。问题是,我们真的汲取教训了吗?准备好了吗?


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曾造成巨大影响,比如黑死病。十四世纪欧洲的鼠疫,使当时不到一亿人口的欧洲,三分之一因黑死病死亡。我小时候读到的书籍,描述了黑死病所造成的人类恐惧与人间凄凉:当时的罗马街头,人类活动最突出的声音,就是拉着黑死病死亡者尸体的马车,碾过石块路的声音。据记载,佛罗伦萨死了接近80%的人口。这就是传染病、这就是瘟疫。传染病中,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烈,因为其最不及防。上世纪18〜19年的大流感,死亡人口5000万,有人讲逾1亿;还有50〜60年代的香港流感、亚洲流感;本世纪的sars、新型甲型h1n1流感,直到这一次的新冠肺炎,都给我们太多教训和启示。


回顾历史,饥馑、战争、瘟疫是造成人类突然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瘟疫,首当其冲。瘟疫一直是人类作为生物体所面临的大敌。医学发展到今天,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科学认识依然是浅薄的,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不要只以为过去的严重危害是因为科学不发达,而当代科学已经大大发展了,传染病已经不是问题,至少与过去相比,已经不令人恐惧。的确,当今科学的进步今非昔比,而且每一次瘟疫都使人们更多地认识了传染病。医学史上的很多进步,都是疫中、疫后取得的。但是,另一个现象是,每次瘟疫之后,人们似乎都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进步,「真诚地」认为人类对于传染病已有更深的认识,更大的能力。由此所产生的,与其说是戒惧,不如说是自负。很对不起,这是一种错觉,是人类的自我陶醉、自我麻痹,是人类的浅薄,会为此再付代价。新冠疫情尚在,并且还在蔓延。新疫未去,趁着人类的旧病尚未敢复发,要抓紧思考、作为。


瘟疫永远都是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状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密切相关的。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几方面的因素都在变化:气候,人际、国际,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与利益关系,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度攫取,等等。因此,新的境况酝酿着新的矛盾,产生新的疫情,使人类面对新的、与过去不同的问题。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学界称之为sars冠状病毒2(sars cov-2)。初步看,相形于sars冠状病毒1的「鲁莽」,这是一个极为「聪明」,乃至「智慧」的病毒,已经看出它具有一系列适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性。有病毒学家称之为「完美级」病毒。它在侵入了人类这个新宿主的时候,为适应新的宿主环境,会加速变异、加速进化,其生物学特征,重点包括传播力和致病力,不同毒株会衍生出不同的情况,加之不同毒株所遇到人类的个体特性、社会干预、科技干预迥异,由此会衍生、排列组合出无数的结果。新冠病毒在经过初入人体的变异进化后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特性,是决定疫情的本质性因素。现在看来,疫情不会倏然消失,未来风险依然很大,但我们真的很难精确地预测病毒与疫情下一步会怎样。今年的秋冬季节疫情会怎样?明年冬春?会不会与流感同时流行起来?会不会有一种人类普遍缺乏免疫力的新型流感出现?若两种传染病同时流行会很麻烦,我们、人类准备好了吗?三种传染病同时流行可能否?这种可能性虽然更小,而且小得多,但理论上不能说不存在。对疫情,不可猜测、不要揣测,不能硬测,不敢妄测,不搞押宝式的预测。我们能做的是,绝不要低估疫情的复杂性,也不要为疫情所吓到,依靠对传染病的共性医学知识,基于我们对这个病毒和疾病新的发现及新研发出的科学可靠的技术方法,应对之。在存在一定疫情的情况下,如何把握防控与生产生活?如何以较小的社会代价,取得较大的社会、国家和人类利益?帮助找到这样一个平衡点,是医学的责任。


新冠疫情改变着世界形势和国际格局,也会对人类未来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谁也没有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里的一个突出的扰动因素,会与医学有关。疫情成为过去半年、当前,很可能也是未来一个时期,扰动世界最突出的因素。这个病毒、这个疾病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认识透,未来我们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传染病都认识得很透,总会有新的问题出来。在自然界无尽的矛盾与规律面前,人类的科学发现、技术创造都是浅薄的,在医学领域尤其如此,我们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知道自身的浅薄是相对高一些的智慧。所以真正的医学家知道医学所能的地方和所不能的地方,知道什么是自然病程,什么是个体差异,什么是社会干预,什么才是科技的力量。


疫情凸显了医学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医学和医学界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够高,发挥的作用远不够大。医学和医学界应当有更大作为,担负起发展社会、照护人类的使命和责任。


以上问题,是我们、你们、咱们这些医学界人士需要一起思考的问题。老师们要研究,学生们要知道自己面临着什么样的科学与社会问题,在未来应当主动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付诸笃实行动。

 

毕业补课:医学是「多学」,医生要兼修科技、社科、人文


医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它和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密切交融,是「多学」。人类知识大致分三类。第一类,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掌握、创新改造自然的方法,如工学等技术学科;第二类,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研究人际社会活动与改造、发展社会的方法,将社会问题中讲得出规律、能相对量化的部分成其为学,比如经济学、法学等;第三大类,人文(humanities):人文不是科学,不宜称人文科学,通常叫做人文学科,或者就叫「人文」,像艺术这样难以名状的,无法用方程式表达、难有定则的人类心灵感受与创作能力就是人文。以上三大领域有时难于截然划分,相互间多有交融。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关系,是将三者结合起来所构成的关于维护人、人群、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医学是对人的躯体和精神的全面照护。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成立时就提出健康的定义是「身心俱泰」,而不仅仅是没有病痛和机能残失。1990年,又强调了道德健康。中国的医学教育主要是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我们、你们都是如此。咱们身上缺乏社会科学的训练,少了人文的浸染。因此,咱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行医、处事、为人,都与这一模式的教育与知识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不善于影响社会,沟通患者。于是,医学界要检省自己。其实,我们不仅缺社科人文知识与能力,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其他方面,又何尝不缺。而医学对其从业者的素养要求之高,无以复加,因为学医、行医、传医者担负的是人的终极利益——健康和生命,我们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切实加以改进。我们,老师们,更要反省自己的短处,必须在未来对学生的教育中作出历史性的努力。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社科人文方面少有安排,或安排太窄,基本上是让学生处于自然感受、自主学习的状态,而不是在教育体系、课程中有充分安排,相关授课比例远低于国际通常水准,今后需要改变。协和医学院之所以坚定地启动、推行「4 4」医学教育模式,就是为中国医学界的未来计,坚实地践行现代医学教育思想,以教育的体系构架为医学的多学科性奠基。


由于未及在你们在校期间系统地「灌输」医学是多学的观念,今天,在毕业之际,补一点课,期望大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注重加强对其他科技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学习与运用。

 

vision:现在是见识、眼界,将来是辨识、眼光,最终是远见


和老师们在一起时,聊到一个英文词:vision。它的中文意思很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涵义。在学生、青年阶段,vision主要指见识、眼界。你们在这个阶段应当让自己多听多看、多知道、多学习。到了中年阶段,vision应成为眼光、辨识力。对医生来讲,不论是鉴别诊断、治疗决策,还是人生选择、事业定向、生活安排,都要有眼光。这个阶段,慢慢地,你们的眼光独到了,审美品位提高了,能够明辨是非了,有自己坚定的立场了,这就是真正的有了「眼光」。等你们走上领导岗位,能够为国家、民族、集体承担更大责任的时候,那时候vision叫作远见。远见使你能透过红尘迷雾,看出未来的方向。有远见是最不容易的。领导要有远见,管理要有远见,每个学校的校长、医院的院长、科室的主任、学科的带头人都要有远见。在一个有远见的人领导下工作,与之为伍,是人生之幸,而你们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有远见的人,并以此为人生目标。

 

志远,德厚,才盛:知识分子应当追求的三大品性


我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丹·牟德(dan mote, jr.)教授、国家医学科学院院长曹文凯(victor dzau)大夫曾共同讲到,科技有三大职能:认识世界——科学;改造世界——技术、工程;照护人类——医学。如前述,医学是「多学」。医学界既要运用科学和技术,又要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来照护人类的时候,对于从医者的素养要求之高可想而知。你们是受过比较好的教育的一群人,但还远远不够。大家在毕业的时候必须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你们事业人生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和境界。


衷心地希望你们超越你们的老师们,成为我们期望的大知识分子。所谓大知识分子,其内心本质是以无我为自我。现在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把那点「聪明才智」太用在自己身上,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争取个人利益用情用智过多。就在旁边的协和医学院二号楼,即解剖楼,顾颉刚先生的骨架立在那里,你们应去瞻仰。顾先生以一生学问贡献社会之后,又以其生命的最后存在,奉献医学。站在他的骨架前,在他无言的教诲中,会有助于感悟何为科学、人文、人生。国家对协和医学院的定位是小规模特色办学,是培养医学领军人才的地方,国家对你们寄予了期望。你们,协和毕业生,一定不要在考虑自己上太过用心。你们应当是小至考虑学科、中至考虑行业、大至考虑社会和人类前程的人。


值毕业之际,给大家一点叮嘱。志远、德厚、才盛,是成就知识分子的三大品性。志远,不是志大,志大和才疏如果加在一块,那是人生与社会之害。志远是指的价值取向,是能够穿越世俗、穿透「红尘」、引导终生的价值观。德厚,有其厚才得其稳固,才积其高。才盛,知识分子无其能者无以济世,而协和的校训就是:「科学济人道」。


在此,我代表老师们道一声歉,我们对同学们肯定有照护不周的地方,肯定有因时间、精力不足,品德、修养、才华所限,对你们教导不够的地方。祈谅!


最后,借用陈冯富珍女士的话向大家祝福:事业、生活、人生圆满!

 





本文稿根据王辰校长在协和医学院2020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及典礼后对有关问题的补充采访整理而成。


注:本文转载自呼吸界。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