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绝,并非世界末日? |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上海巡展-k8凯发百家乐

  灭绝,并非世界末日? |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上海巡展-k8凯发百家乐

灭绝,并非世界末日? |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上海巡展

2016/10/29
导读
寻找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里的“幸存者”,探讨生物灭绝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编者按:       

       对于物种灭绝来说,悲观者态度消极,悲天悯人,但如果我们理性地看待的话,它或许不是进化的终结,而是让那些抗灾变能力强、劫后余生的物种开创演化历史的新纪元。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就重磅引进了“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项目,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


撰文 | 叶水送、徐蕾、陆怡菁

责编 | 李晓明



在喧闹的上海市中心,如果你驻足在静安雕塑公园,可以在这里找到一隅寂静,不仅因为高大的城市之狐让我们回到久违的野趣之中,更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就矗立在这儿。这座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如同鹦鹉螺形状的白色建筑陈列着地球上现存的成千上万个物种,然而有的也只能在博物馆看到,因为它们早已经在野外灭绝,如同该馆“灭绝长廊”中所展示的那些美丽的物种一样。


对于悲观者来说,他们对物种的消失保持消极态度,悲天悯人,并感叹在日益人化地球上,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代的到来。


但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看来,大灭绝让大部分生物消亡,小部分幸存,这是自然界对生命的洗礼,它不是进化的终结,不以生物消亡为唯一结局。对于那些抗灾变能力强的、劫后余生的物种来说,它们将开创演化历史的新纪元。因此他认为,那些生物大灭绝的言论“危言耸听,非科学态度”,我们应该“乐观务实,积极向上,适应自然,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近日,上海自然博物馆重磅引进的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项目,与这一观点不谋而合。该展览将带领参观者越过渡渡鸟和恐龙,去寻找地球生命演化历程里的“幸存者”,从而探讨生物灭绝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已灭绝动物剑齿虎,如同弯刀似的利齿


渡渡鸟的灭绝,只是人类活动开始具有影响一个物种命运的开始



在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红毛猩猩的命运岌岌可危


展览拥有多件收藏与研究价值兼具的珍贵标本,经典与现代交融的整体设计,彰显绿色环保理念的展柜制作,精致美观的图文版面、充满互动体验的多媒体展品等,让广大参观者不用走出家门、国门就能欣赏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展览项目。如世界上最大的鸟蛋——象鸟蛋(全世界据说仅有25只)、难得一见的恐鸟足和羽毛、雌性和雄性的嘴喙长得完全不一样的兼嘴垂耳鸦的雌雄个体标本、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斯氏燕蛾……不一而足。


如果你仔细浏览,还会亲眼发现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的浸制标本,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鸮面鹦鹉的填充标本,以及开角龙、渡渡鸟、蓝鳍金枪鱼、白暨豚、腔棘鱼等的精美复原模型。


它们的存在,对部分野生物种构成威胁


当然,你还会意外地发现人类心爱的宠物,如猫、狗等,站上了“审判台”,因为它们的存在对于一些野生动物来说却是噩梦 ,这些宠物成为它们走向灭绝的推手。


此次展览以观众参与度为核心,注重发人深省的启发式教育。通过观看6个科学家实拍的物种视频,你可以体验与科学家一起在长江上追踪白暨豚踪迹的科考过程,也可以到看似毫无生机的沼泽中去发现意外的生命形态,比如像世界上最小的鱼——微鲤,甚至深入到婆罗洲的深处,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通过一次模拟生存游戏,你可以学会如何躲避灾难,体验生物的生存策略;还可以对保护濒危物种进行表决投票,让你切身感受到地球物种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思考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究竟为何?地球上那么多物种,你更希望保护谁?又愿意放弃谁? 



参观者还可能获邀在许愿树上留下对现实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未来的祝福


整个展览分为“灭绝的意义”、“第6次生物大灭绝”、“最后的幸存者”、“没有人类的世界?”、“拯救濒危物种还是顺应自然?”5个部分。通过丰富的图片、真实的标本、精致的模型、充满体验感的互动多媒体等多种经典与现代交融的展示手段,呈现最新的科学发现,希望藉此帮助参观者理解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启发公众对物种保护和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的思考。


第一期


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


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哈哈,想知道,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


给你一个坐标,那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一层临展厅的“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展。


仔细找找看,你会发现一只非常美丽的蛾子,咦?这不是蝴蝶吗?姐姐你确定没有搞错?嗯,没错,通常我们见到外表绚丽灿烂的都是蝴蝶,而蛾子则喜欢用暗淡的翅膀来伪装隐藏自己。


但是,你现在看到的确实是一种飞蛾,而且非常遗憾的是,它已经永远地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了,这就是生物学上“灭绝”的含义,指的是一个物种永远消失不见,再也不会重新出现的现象。这也意味着,今天的你不可能再见到它的活体,只能在博物馆冰冷的橱窗里看到它的标本,实际上成为标本的它已经黯然失色不少,身体上原本彩虹般的光芒已经褪色很多了。


即使是标本,现在也是十分稀少难得,因为昆虫的标本并不是十分容易保存。所以啊,现在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临展厅里展出的这件标本有多珍贵,就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展览会一直持续到2017年2月,想要来亲眼看看的话,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好机会。


说了这么久,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斯氏燕蛾标本照


对了,名字还没告诉大家呢,它的大名就是——斯氏燕蛾,从生物分类上来说,它是属于鳞翅目燕蛾科的一名成员。通常蛾子是夜晚活动的多,但燕蛾科的成员一般都是白昼飞翔,色彩美丽,形似凤蝶的中大型蛾类。


听出来吗?是蛾,不是蝶哦!


什么,还想知道蝶和蛾的区别是什么?这个不是今天的重点,想要知道的话,去上海自然博物馆约一个“蝶还是蛾?”的教育活动,你就会对它们的区别了如指掌啦!


燕蛾科的大部分种类都是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已知约750种,中国可能有7种。现在,你可以仔细观察下图片,它的触角是线形的,末端不膨大,而蝴蝶的触角末端会稍微膨大一些,像个棒槌。


今天给大家隆重介绍的这只斯氏燕蛾呢,号称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蛾子之一,它是中美洲岛国牙买加的特有物种。全身衬底是高贵的天鹅绒质感黑色,翅面上红、蓝、绿三色条纹鲜艳夺目。


你知道吗?这些美丽的色彩并不是用像你的蜡笔颜料一样的色素涂出来的,实际上是由它翅膀上的带状鳞片玩出的光学魔法,这跟蝶翅上的色彩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能在阳光的照射下,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一只活的燕蛾,你会发现它身体颜色还会发生变化,美丽异常。


遗憾的是,如此美丽的物种已经在地球上永远消失不见了,它的灭绝时间大约是1894年。它的身影也已经永久地镌刻在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地下一层的“生命的记忆”长廊里。


关于斯氏燕蛾消失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可能是它的生存栖息地减少造成的,因为燕蛾类的很多幼虫只吃少数几种大戟科的植物,这些植物原本生活在牙买加的低矮山地森林中,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到达牙买加,需要更多的土地,而且随着咖啡等种植业需求的不断扩大,很多林区被开垦出来变成了农田,使得斯氏燕蛾赖以生活的植物大量消失,最终导致了灭绝。


也有人认为它的灭绝与气候的变化影响有关,你的观点呢?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引入自然元素的建筑外观,图片来自上海科技馆网站


为了扩大科普传播路径,创新科普传播形式,上海自然博物馆还首度与著名科普传播平台《知识分子》合作,联合推出“绿螺之声”科普音频传播品牌,深度挖掘展览背后的故事,为广大观众推出一场内容新鲜有趣的听觉科普盛宴。


灭绝展微信语音推送物种清单


1. 斯氏燕蛾urania sloanus (灭绝时间:1894)

2. 渡渡鸟raphus cucullatus (灭绝时间:17世纪末)

3. 象鸟蛋(世界上最大的蛋)aepyornis sp.(灭绝时间:1649)

4. 恐鸟dinornis sp.(灭绝时间:1800)

5. 大角鹿megaloceros giganteus (灭绝时间:距今10600年前)

6. 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灭绝时间:1844)

7. 兼嘴垂耳鸦heterolocha acutirostris(灭绝时间:1907)

8. 旅鸽ectopistes migratorius(灭绝时间:1900)

9. 鸮面鹦鹉strigops habroptila(极危物种,cites i级)

10. 婆罗洲猩猩pongo pygmaeus (极危物种,cites i级)

11. 大黑马羚(大貂羚安哥拉亚种)hippotragus niger variani(cites i级)

12. 微鲤(世界上最小的鱼)paedocypris sp.


本系列音频

本周起每周六在其微信公号推送

欢迎关注收听


上海自然博物馆

id:snhm01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