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判的精神对待人工智能及其算法
撰文 | 周丹晨
有一些书可以为读者提供详细完整的知识和答案,有些书则可以启发人的思考,激励人们去提问,《极简算法史》显然属于后者。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首先惊讶于它篇幅的短小,即使在我们这个崇尚“快速阅读”的时代,这本小册子看上去还是太“小”了,它能带给读者什么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了阅读,在一个晚上就一口气将其读完了,并且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怎么就这么结束了?影响我们当代社会和生活的重要算法一个还没说呢。”
这本书名为“算法史”,其实说的是数学、逻辑学的发展史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现代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发展历程。作者以学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视角将我们带进一个妙趣横生的人类数学和逻辑学发展史。
在我们经历的常规教育模式中,数学定理的描述、证明及应用(解题)常常构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至于数学定理的由来,当年数学家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发现了那些数学定理和公式,课堂上却没有怎么讲述;而后者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除了数学,在我们学习的各门学科(文、理、工、哲、社),国内常规学校教育都缺乏对相关学科历史的称述、讲解和阅读,学生常常因此难以建立起对这门学科使命和意义的深刻认知。当我们的孩子在高考择校和择业时,往往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择,搞不清楚自己对哪门专业最感兴趣,这都是相关教育缺失的结果。
我大学选择的是物理专业,工作后一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但自己一直对计算机算法(包括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算法)感兴趣,业余时间陆续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我阅读《极简算法史》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能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相关算法的由来。
《极简算法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的相关诉求。任何历史的叙述者讲述的不仅是历史本身,更是他个人对相关历史的认知及观点。本书的作者布拉班迪尔对算法的本质及它们目前能做什么有着自己的明确观点。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对数学、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伟大人物及贡献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后,作者对当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其关算法给出了自己批判性的评价。
在本书“全球化管理重要性”那一章节中,作者对互联网所做的22个否定性陈述(作者潜意识里受到catch-22的影响?)是整本书的高潮之一,在当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热潮中,作者对相关问题冷峻的思考发人深省。
作者对当代计算科学和人工智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计算机和目前的‘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事实判断,却无法做出自主‘价值判断’,需要人们替它们设立评价标准。”
整本书是开放、有趣且发人深思的。作者并不想给读者什么具体的结论,他希望人们就算法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用批判的精神而不是膜拜的态度来对待人工智能及其算法。
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数次繁荣与低谷,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推理期”、“知识期”和“学习期”。2006年以来,随着深度学习在人工视觉、语音识别、围棋对弈等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掀起高潮。与传统机器学习相比,深度学习采用的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一般比较复杂,数据流在原始输入到输出目标之间往往经过多个线性或非线性的组件。在输入数据和其输出的答案之间,似乎存在着“隐层”,即所谓“黑箱”。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让很多人工智能的大师不甚满意。很多人期待人工智能尽快构建世界的因果模型,能够理解和解释它们所处的环境,而不仅仅是使用模式识别来解决问题。
现代算法的历史正处在不断飞速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发现和论点层出不穷。例如,“谷歌ai”的研究者们不久前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人工神经网络与线性模型并没有大的区别。我很期待作者能继续为此书撰写续作,继续描绘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算法的发展及演化史,因它是如此的跌宕起伏而又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