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障研究生的生活权不被“黑心企业”剥夺 | 诺奖得主看日本的科学教育
图源:usplash
撰文 | 野依良治
编辑 | jst客观日本编辑部
研究生院才是科学技术的源泉
在这个以科学技术为社会核心的知识资本时代,培养年轻的创造性人才是维系一国综合国力的根本。日本的教育制度为6-3-3-4-x制(小-初-高-大学本科-研究生院),增强研究生院的教育水平是科技立国成败的关键。正如小学要与初高中独立开来一样,研究生院也并不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附属。虽然研究生院与本科教育有着种种联系,但需要明确的是研究生院是一个独立的教育研究主体。研究生院发挥着将6-3-3-4制教育与多样的且充满活力的现实社会连接起来的重要作用。设置本科的目的主要是提供通识教育以及文学、法学、经济学、理学、工学、农学、药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基础教育,研究生院的教育科研需要与本科独立开来,开展领域融合型教育研究。
研究生院应该根据全球的学术和科技动向开展深入的研究,另外,要培养真正的社会有用型核心人才,研究生院应该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换言之,这种就业机会不局限在学术界,还包括社会的各行各业。国家不能缺少人才,特别执行国家政策更是离不开有志有为的人才。因此,研究生院必须尽快从本科教育的附属中独立出来。
我认为,教育财政支出不足并不是阻碍教育改革的真正原因。如果将时间指针拨回到日本财政收入充裕的时代,我们又认真思考过研究生院的本质与使命问题了吗?在相关政策制定的时候,我们又多大程度认真地讨论过?我本人也经常向政府提意见,但都终归是徒劳。所以最近愈发觉得对不住年轻的后辈们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日本的优秀学生会大量外流,那时候再亡羊补牢就为时已晚了。
试问教育行政和大学为何如此保守、为何如此背离社会趋势呢?很显然,汇聚最优秀年轻人的研究生院制度的建立,其影响不仅仅止于知识的传授,还关系到现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和国家安全,实为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日本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专业人才的研究生院制度,应该根据研究生院的特点在毕业年限、学生与教员的属性、国际合作及产业界的合作方式等方面最大限度保持灵活性。新制度要超越目前的教育行政中以大学本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框架。其他部委也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立研究生院,这种方式将更有利于优秀年轻科学家的培养。文部科学省依然在用上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在指导工作,试图要推进全领域同步发展。这种做法必然会造成教育财政负担加剧,最终将无法回避其行政职能的丧失。如果允许大学与民间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将有助于减少文部科学省等行政机构的财政经费压力。
即使在亚洲,日本也可以算得上是制度改革的后进国。全球影响力不断提高的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并不归韩国教育部管辖,而是依据《特别法》的规定由未来创造科学部指导。韩国科学技术院的成功得益于优秀的制度设计以及起用多名在美国有着丰富的科研管理经验的院长。这里的毕业生中创业人才辈出,在产业界也是大展身手。中国的多数大学归国务院教育部管理,但是多所“交通大学”以前隶属于交通部。各个部委的这种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需求设立并运营的方式,其有益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除此之外,中国科学院旗下科研院所都设有研究生院;新加坡和香港也有灵活的做法。话题转到美国,大型航空器发动机制造和深海资源钻探等大规模工程技术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但是这些专业的研究生院却面临着缺少大型实验设备的窘境,美国产业界对此深感忧虑。从大学的角度出发,如果各个大学都以研究基础条件薄弱为由将所有业务实用型的研究都交给企业来做,那么一国的国家人才培养将难有持续性。核技术人才培养就是典型案例。社会需要多样化人才,因此研究生院的教育科研内容的设计也不可千篇一律。
没有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就没有日本的未来,所以必须要有能使年轻人茁壮成长的环境与制度。研究生院存在的意义不仅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它还是肩负着公共人才培养机构的社会重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从研究生院里走出的年轻人们,在5~10年后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但一直以来,日本的行政管理和大学运营考虑的都是如何为教员谋方便,而轻视了对学生教育的支撑。例如减免学费、完善给付型(无需偿还)奖学金制度、支付研究和教育助理的酬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教育经费等。教育行政的长期的不作为和逃避责任的行为,以及大学内部人员极度欠缺的危机意识,是导致日本的研究生院教育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目前,日本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支出在世界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居于最低水平(gdp中的占比为0.8%),然而国民对此却并不知情。若想达到oecd各国的平均水平(1.4%),日本政府则每年需增加3万亿日元的财政支出,但为何这个问题一直得到解决呢?除了制定明确的方案,在国民的支持下引进“教育目的税”之外应该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日本研究生院的现状相当于黑心企业?
研究生院不单单是教育机构,还是开展科学研究实践的场所。在科研活动中,除了科学家敏锐的灵感和一腔科研热忱之外,也离不开研究生们在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方面所做的贡献。最近,大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开展的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是教授担当科研项目首席(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来制定计划,并将科研任务分派给数名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oral fellow)和研究生助理研究员(ra:research assistantfellow)进行实验,然后教授总结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形成论文发表出版。这里的实验人员往往也是第一个做出重要发现的发现者。
许多论文期刊会要求投稿的论文注明每一位作者在实验中所负责的任务。这种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及。一般来说,作为劳动报酬(传统的学术体制很少用这个说法,希望读者作为一般性概念来理解),pi会从研究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费用支付给ra来充当他们的生活费(日本的行情约为每年200多万日元)。另外,那些没有参加研究,而是帮助教授指导本学科学生实验等的研究生也会作为教学助理(ta:teaching assistant fellow)拿到相应的报酬。这些研究生同时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学费一般也能通过申请无需偿还的给付型奖学金予以抵消。因此,在国外无论是哪国国籍,只要入学考试合格并获得奖学金资格,研究生们就能通过经济支援方式来专心攻读学位。无论国立、公立、私立的大学体制如何,这都是大部分国家的标准模式。
反观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虽然一直在强调科技立国,但对多数理工类的日本研究生来说日本的求学环境无疑属于最差的那类。ra或者ta中只有极少数人能拿到合理的报酬,大多数日本研究生都处于世界上少有的贫困环境中。
日本教授掌握着学位授予权,这种以低薪剥削研究生劳动的门徒制度与“黑心企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外国人可能对这种不公平甚至是有违劳动法的做法可能无法理解。实际上,由于科学研究是pi和研究生的共同事业,如果科研首席无法持续获得研究经费,研究生们也不得不中断其研究。下面是一个很好的加拿大实际案例,为了解决这种科研经费断档问题,在加拿大,pi需要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来支付协助研究的研究生们。就申请直接研究费和人工费的科研经费而言,无论在哪个国家其竞争都非常激烈。因此,大学也应该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来保障优秀的pi和ra的持续性的科学研究。日本的很多大学有关人士和行政官员应该都亲身经历过或者看过和听过外国的情况,他们为何要对日本研究生院的这种困顿局面保持沉默呢?
日本的博士研究生数量呈减少趋势
进一步而言,日本国立大学的研究生每年需要交纳54万日元左右的学费,然而大学提供的给付型奖学金的覆盖面并不大,这给研究生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研究生们不得不利用宝贵的时间去打工以维持生计。因此,报考研究生院对那些最优秀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吸引力。实际上,日本的研究生数量于2011年达到顶峰,之后一直在减少。日本每100万人口的研究生学位获得者数量从一开始就只有德国、英国和美国的40~50%。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只有日本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数量是呈减少趋势的。毫无疑问,其背后正是日本没有为研究生提供充分支援的体制问题。
文部科学省长期以来的懒政行为积重难返,这是近年来日本理工领域低迷不振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科学领域的15万研究生(博士生5万人,硕士生10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从事ra和ta。假设政府每年为每人支付240万日元,其总额将达到3,600亿日元,如果再加上用来抵消学费的给付型奖学金,还需要约800多亿日元。这个金额要比日本学术振兴会目前提供的科研经费总额2,300亿日元高出很多。当然,我们不能将国家纵向科研经费当做唯一的经费来源,研究生院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其个性化的经营方针,开展多样化的科研活动回馈社会,因此也必然需要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来强化其科研资金筹措能力。
再退一步而言,日本的薪资真实地反映出研究生的能力了吗?从现在的水平来看恐怕还不够。包括在促进国内人才流动、国外人才的回流方面,日本在引智工作方面还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获得国民理解的前提下,彻底改善现状
对研究生的经济支援离不开国民对现状的理解。在此基础上,ra和ta提供科研教育方面的“劳动报酬(fellowship)”,同时还需要为学业优异的学生提供 “奖学金(scholarship)”,两者需要分割开来并且双管齐下。后者具体来说就是大幅减免学费。我希望经济界不仅与学术界开展联合研究项目,还能为教育提供支援。
在国家财政和家庭预算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日本终于就面向大学本科生提供给付型奖学金的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不过我们对于研究生的考量仍然很少。研究生院教育被认为 “外部效果” 微乎其微,但在当今这个全球激烈争夺人才的知识资本社会,以缺少外部效果为由而对 “肩负未来的宝贵财富” 不予重视将会酿成时代错误。培养优秀的研究生,主要受益者与其说是研究生本人,不如说是整个社会。作为维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而不仅仅是小幅度的改善。
(制版编辑|栗珊)
(本文转自公众号“客观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