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出新招,发中文论文才能毕业-k8凯发百家乐

  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出新招,发中文论文才能毕业-k8凯发百家乐

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出新招,发中文论文才能毕业

2019/06/24
导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最近立了个新规。“从今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即使发再多很好的英文论文,也不行。”


撰文 | 操秀英(科技日报记者)

注:本文来自“科技日报”,经授权转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工程博士点最近立了个新规。


“从今年入学的博士生开始,必须发一篇中文文章或论文才能毕业,哪怕在媒体或杂志上发一篇科普文章,甚至科技新闻报道都可以,但你不能没有。即使发再多很好的英文论文,也不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教授韩正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韩正甫说,他们做这个决定不是一时冲动,要为难学生,而是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实在太差,有些学生可能英文比较好,但中文文章累赘,错别字太多,有的连写个借条都面露难色。”


“现在的孩子从小重视学英语,我们担心不做些改变的话,下一代人的中文水平可能会越来越差。”韩正甫说,“而且,学生们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也大有裨益”。


“我赞同中科大这个博士点的做法。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确实需要提高,有部分人看英文、写英文都很流畅,但回到母语上来就不知所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吉德教授表示。


长标题读起来要人命


事实上,大学生写作能力不高的问题近年来常被吐槽。


陈吉德就因为吐槽博士论文一不小心成为“网红”。他此前参加教育部博士论文抽检的评审工作时,看到一篇2014年的博士论文后直呼“太奇葩了”,“毛病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来”。


媒体生动还原了陈吉德看论文的场景: “突然,目录中一个长长的标题映入我的眼帘。”陈吉德说,“上帝呀,这是我迄今见到的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的雷人标题。此标题不但其长无比,而且语病多多……”


能让陈吉德炸毛的究竟是什么标题?原来是论文里某一章某一节的标题:“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摄影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拍摄的审美倾向”。


这标题一口气读下来,确实能要人命。


陈吉德分析:“《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应为“《拆弹部队》和《阿凡达》”这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应为“代表性强的电影”;“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应为“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审美倾向的影响”。


“这种特别差水平的博士论文当然是个例,比较少见,但从我抽查及平时接触的学生看,大学生的平均写作水平确实不高,他们的文章里经常存在语句不通顺,没有主语等情况。”陈吉德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得语文者得天下”能带来改变吗


浙江农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大学写作》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彭庭松曾对媒体透露,他们的调研表明,复旦、清华等高校的教授们一致认为理工科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比较弱。


在彭庭松看来,学生在进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训练,写论文的时候是茫然的,很多学生连摘要都写不好。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面对大学阶段需要的学术写作的时候,缺乏逻辑思维,写的论文往往没有条理,也缺少批判性思维,质疑观点的能力比较弱。


陈吉德认为,这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导向分不开,“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过于模式化,写作都是有套路的,过于知识化、考点化,生活化、应用类的写作比较少。”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周志强也曾分析,语言之妙,奇妙无穷,尤其妙在语文所达成的特殊感染效果,但当前的中学语文教育却并没有唤起学生对语言,尤其是对汉语千变万化、魅力无穷的感觉,导致语文、写作变成了一些死气沉沉的知识。


指挥棒正在发生变化。高考改革后,“得语文者得天下”似乎正成为趋势。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为统考科目,其中英语可以多次参考,同时取最高分纳入总分。而数学科目今后的大变化是,难度下降,拉分不明显。三科中唯有语文科目,增加古文占比,难度上升,同时成为拉分最大的科目。


“现在大家确实越来越重视语文,尤其是其他科目的题干都很考验阅读理解水平,这应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帮助。”安徽省安庆市一位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表示,“但应试只是一方面,语文,尤其是水平的提高更重要还是有赖于意识的改变,不要觉得学好英语是必须的,语文只要考试差不多就行。”


“语文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个慢功,更重要的还是大量阅读的积累,写作的练习。”陈吉德强调。



大学写作课你爱不爱上


在中小学日益重视语文的同时,又该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美国,几乎每一所本科院校都会开设写作课程。这是一门必修课,学生不论语言水平如何、是否以英语为母语,都必须参加。其实,国内也有一个与之类似并且与写作相关的课程——大学语文,但这一课程却似乎并不像美国的写作课那样办得风生水起。


据报道,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曾做过的一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


对此,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卢晓东表示,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是要开设足够多的语文课课程,同时建立一套完整的免修机制。


卢晓东认为,大学语文应该更多地转型到写作课,因为写作是目前大学生的一大短板,而且写作更加突出了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的作用。


部分学校已经尝试做些改变。 据报道,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之前宣布,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由该校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和历史系教授、教务处处长彭刚共同担任课程负责人。作为该校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具体举措之一,该课程计划到2020年,覆盖清华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希望我们学位点的作法也能为提高学生们的中文写作能力起到一定作用。”中科大光学工程博士点负责人孙方稳表示。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科技日报》是中国综合科技日报,本专栏刊发该报授权转载的文章。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