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靠移民,日本靠自己:谁才是真正的世界科学中心?
pixabay.com
撰文 | 孙玉涛(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
国容毓(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研究生)
责编 | 程莉
●●●
每年的十月初都是诺贝尔奖的颁奖季,同时也是诺贝尔奖及相关话题讨论最热烈的时候。2018年的诺贝尔奖已经陆续揭晓,各国表现仍然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毫无悬念,美国再次以6人获奖占据榜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也均占得一个席位。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学者本庶佑凭借在癌症免疫疗法方面的突出贡献,与美国学者詹姆斯·艾利森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庶佑是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这是日本学者本世纪斩获的第18个诺贝尔奖。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了吗?
2001年,日本推出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在21世纪前50 年里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目标。时间尚不到2/5,任务已经完成了3/5。日本是当之无愧的诺贝尔奖“黑马”,获奖人数堪称“井喷”。如果将诺贝尔奖作为一国科学实力的表征,那么是不是意味着美国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在下降,而日本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呢?
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叶,贝尔纳就提出“世界科学中心”及其转移问题。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将一国科学成果占同期世界科学成果的25%以上定义为“世界科学中心”,并揭示了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汤浅现象”,即从意大利转移到英国,然后转移到法国,再转移到德国,最后转移到美国。根据汤浅光朝的预测,美国的科学兴隆期开始于1920年,将于2000年终止,在本世纪转移到亚洲。
截止目前,世界科学中心从美国向亚洲转移的预言尚未成为现实,但是本世纪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数量的减少,以及日本获奖者的“井喷现象”又预示着什么呢?
诺贝尔奖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
目前将诺贝尔奖数量与国家之间建立联系主要是采用获奖者的国籍。实际上,科学家的国籍本身并不重要,其开展学习和工作等活动所在的国家更能反映一国的科学实力。为此,如果以诺贝尔奖获奖者的获奖时间及获奖时工作国作为衡量指标,即在某一个特定时期若一国新增诺贝尔奖获奖者数量超过新增获奖者总数的25%,则该国可被视为该时期的“世界科学中心”,那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以物理学为例,自1900年以来,世界科学中心仅在1918年发生过一次转移,转移次序是由德国、英国转移至美国。1919 -2001年间,美国获奖者数量占获奖者总人数的比例一直处于增长态势。正如前文所述,2001年以来,尽管美国获奖者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为此,无论以研究成果还是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表征,20世纪初期(1920年左右),世界科学中心由德国和英国转移至美国的事实均得到证实,并且此后美国一直处于世界科学中心的位置,虽然21世纪以来地位有所下降。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与科学家跨国迁移
运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衡量世界科学中心的一个优势是,可以把获奖者迁移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联系起来。实际上,诺贝尔获奖者跨国迁移非常普遍,1901-2011年间192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73人进行过跨国迁移,平均比例38%,并且这一比例随时间推移在不断增长。
世界科学中心从英国和德国转移到美国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家跨国迁移行为的影响。自1919年起,诺贝尔获奖者跨国迁移主要是迁入美国,美国也在同一时期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且其地位不断增强。美国能够从科学家跨国迁移中获益,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开放和自由的科研环境,也不可忽略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和美国的影响。
2016年,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national foundation for american policy)统计显示,移民对于美国维持其在科学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至关重要。1901-1959年期间,美国移民在化学、医学和物理学领域获得了25项诺贝尔奖,在1960-2016年期间更是高达79项。以2016年为例,5位美国获奖者中,除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外,其余4位均为跨国迁入者。
若剔除国外迁入的获奖者,只计算美国本土出生和学习工作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将会推迟到二战以后(1946年),推迟27年。
诺贝尔奖的日本模式
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之后,诺贝尔获奖者跨国迁移方向呈现分散态势,美国不再是唯一的迁入国,美国获奖者人数有所下降,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德国、英国等在二战中失去领先地位的国家有复苏迹象,中国、日本等新兴国家的科学研究呈蓬勃发展态势,其中日本的表现尤其突出。
与美国不同,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几乎没有移民,主要靠“自力更生”。截至目前,日本所有诺贝尔获奖者均在本土完成本科教育,虽然有部分获奖者选择去国外深造或工作,绝大多数最终也都回到了母国。值得一提的是,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表现极为突出,均诞生了1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日本获奖者能够在本世纪呈现井喷之势,既得益于日本对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支持、扎实的基础教育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又得益于能很好地吸引和留住本土优秀科学家。
一年又一年,今年的诺贝尔颁奖季已经过去,真的希望明年、后年或者以后,我们更多地成为诺贝尔颁奖季的主演,而不是旁观者。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家的跨国迁移已经逐渐成为各国全面增强科学实力的重要途径。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可以看出,日本模式可能更适合中国,中国想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培养、吸引和留住优秀科学家是关键。营造更友好地适合科学家做研究的环境是基础,吸引优秀科学家回国工作可能是最佳途径。
注:本文基于相关研究结果改写而成,详见:孙玉涛,国容毓.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与科学家跨国迁移——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8,36(07):1161-1169.
制版编辑 | 皮皮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