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学者、读者热议“韩春雨”现象
韩春雨(右)及其合作者沈啸(左)、高峰(中)。供图:沈啸
编者按:
5月8日,《知识分子》发文介绍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团队发表的ngago-gdna基因编辑技术的学术贡献和意义后,引发巨大反响。文章发表仅一天,通过《知识分子》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知乎上的传播渠道,就获得超过320万阅读量,近2600条评论。国内外生命科学界学者纷纷就这项技术的突破性意义发表评论,各方读者也就韩春雨的“另类出身”在网络上展开评论。《知识分子》搜集并摘编了部分精彩观点,与读者分享。
● ● ●
01
高屋建瓴派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
韩春雨的工作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推进作用是国际一流的。与现有crispr相比,可以看到的优点是新技术使用dna,因而更稳定,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真正比较二者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的异同。此外,韩春雨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工作,让我们更加关注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鲁白: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在一所不太有名的大学,我们自己培养出的科研人员也能做出这样的成果,能够和美国的最新技术叫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ngago-gdna技术的知识产权掌握在韩春雨团队手中,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人与之竞争,这又是一大优势。crispr-cas9技术的发明者中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人科学家张锋等人,也有美国加州大学的珍妮弗·杜德纳等人,由于该技术在科学上和商业上的巨大前景,双方团队正为这一技术的专利权归属打官司。我们自己掌握了知识产权,不仅有利于中国生命科学界使用这项技术,一些国外的大公司也可能会主动来付费要求得到技术授权。
现在一些科研评价体系往往是讲名气、摆资历,不利于年轻人发挥创造性,希望能够借韩春雨的事例,呼吁中国科学界做出体制上、文化上的突破,鼓励年轻人冒头创新,这也符合国家号召创新的政策。
02
技术探讨派
段昕: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系副研究员
过去几年间,荷兰wageningen大学john van der oost研究组基于对原核生物(特别是嗜热菌的)argonaute蛋白的研究,证明这一家族的同源蛋白酶活,可以有效地利用单链脱氧核糖核酸作为短介质(short guide),去相对精准地切割基因组靶点。他们的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因为这使得基因组工程又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因为之前的大多数基因组工作研究是基于rna的(crispr-cas9,talen等,锌指蛋白是基于dna的,但是没有实现可编码的优势)。 这一进展给大家引进了一个新的思路去进一步改造。但是和大多数分子遗传工具一样,新的工具都会有一些实验技术细节和实现手段的问题。 van der oost 的工作的重要局限在于他们实验所需的问题都在65-75摄氏度。这使得很多实验不能在生理条件(哺乳动物在37度上下)下完成。 基于这一系列的工作和找到生理条件可用的工具的假设,韩的研究组进一步去搜寻argonaute的同源蛋白。大量的已知的大型测序的数据库给了他们很有效的帮助,他们找到并进一步证明了来自不同菌株 n. gregoryi的argonaute同源蛋白可以在生理条件下实现类似的功能。韩的工作把系统进一步优化,而且使得短介导dna的准确性和识别长度有了重大突破。
作为一个应用技术,在它的分子生物学的精妙和实验设计的技巧之上,一系列基因组工作的技术热点和核心领域在于这个实验体系是否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目的。过去五六年的重大进展在于无数的科学家不断优化并很成功地用到了哺乳细胞体内,可以更加容易地拿到可以用于实验目的的基因敲除或转基因物种/品系。目前最主流的基因组工程技术就是crispr-cas9技术。van der oost 和韩的这一系列工作的主要进步在于可以选用dna而不是rna来作为识别的原理。理论上来讲dna相比rna不容易降解,更容易操作。但是要想解决基因组工程的主要目的,应用的方法,这套实验系统会面临很多局限性(或是挑战)。这个ngago实验体系需要一个短片段的带五末端磷酸化修饰的单链dna,这给直接利用的已有的平台带来了挑战。很多实验应用,尤其是面向实验动物体内的实验平台大都是基于rna的。rna的一系列的合成,和体内递送的分子工具更加成熟。相比之下如何有效、大通量地高表达和递送短片段的、带五末端磷酸化修饰的单链dna需要一个全新的平台。这是挑战,也是韩和同事们的机遇。后面的很多跟进的进展可能还是回归到生物工程层面的技术问题。
ngago的效率、精准程度比之前的van der oost 有很大进步,和现在比较流行的、比较主流的crispr-cas9的直接比较,有待进一步的验证。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更多的不同基因靶点,不同组织细胞亚型,不同的发育阶段,不同的物种和不同的递送手段(delivery method)的数据。以张锋为代表的mit-broad institute的同仁在过去五年间对于crispr-cas9的改进和实验应用方面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希望ngago的故事会是一样的精彩激烈。这会是一场国际竞赛。祝中国韩好运!
王宇歌:免疫学博士候选人
dna-guided是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意义。而ngago可以在37度负超螺旋,这是技术核心(hardcore)。另一个核心是ngago和24bp的gdna结合,很大程度提高了靶向性,可能也会提高细胞内递送效率,比grna易于绑核酸适体(aptamer)。ngago不需要pam,低脱靶率,对gc配对识别率高。我觉得这个工作真的既简洁又清晰,载体(如cmv启动子的pgex6p-1, pcdna3.1)、报告基因(egfp)、flag-ha纯化、胶图都普通到不能再普通,远没那些大实验室那么先进。
我看了河北科技大学网站,这个学校1996年才建校,由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和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而成。没有博士授予点,全校文理工商专业加起来才有48个教授。有趣的是,去年医学诺奖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和此次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都没有受到过任何海外培训(不过人家都还是基础很好的,屠是老北医的毕业生,很精英;韩是协和强伯勤院士的博士生,强院士是中国做内切酶最好的,曾在new england biolabs(neb)工作。而韩在强实验室里在《核酸研究》(nar)上发表过文章,并在这样草根的地方做出了大科研。这其实才是中国特色,很多的大贡献都来自草根。
而这说明几点:
第一,许多生物研究资源(比如ncbi包括pubmed,pdb,引物数据库,测序,常用载体,蛋白纯化方法)无论是mit也好还是河北科大也好,都是可以获取的,只要你有心有想法(当然需要大型仪器和经费支撑的基因组学和结构生物学另说);
第二, 踏实勤奋其实是好的科研必要条件,现行科研体制(美国是鼻祖,中国学自美国)有些浮夸和浮躁,更像商业运营;
第三,也是我今天跟同学讨论的,你所在的机构越好(比如broad或者ru这种神级机构),但作为年轻独立pi你所付出的许多努力是在维持在这些院所的生存。我跟同学开玩笑说,你在哈佛医学院能当一 个正教授所需具备的能力可以去一个小国家当总统了,但你把这些努力用在别的地方,可能回报率更高,而不是只维系了一个在哈佛的教授头衔。
03
热情围观派
@内含子:
韩春雨博士期间的论文是协和同期博士中最好的之一,但他的际遇可能是最差的之一。当时只要求0.5分的影响因子。当他多用了一两年执着地做出那篇7分文章的时候,别人早就顺利毕业出国了。他在河北科大做副教授,别人已经作为人才被引进回来成为名校教授了。然而这时韩春雨一飞冲天,又跑到了众人的前头。(编者注:此为韩春雨同学)
@学术状态帝:
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一帮手里拿着几千万,经费的科学界大佬,还在为cas9技术专利问题打得不可开交。而天朝,韩教授,在非985,211连博士点都没有的实验室里,用飞鸽牌离心机,开发了基因编辑的下一代技术。
@prometheus:
处事不惊,沉着应对,任何棘手的事情都能轻松而解,这不光是专业上的无敌,更是心灵上的披靡。现在缺的就是韩教授这个精神。
@某:
中国从来不缺聪明的科学家,缺的是能够持续支持科学研究的政策,尤其是基础研究方面。值得称赞的是近年政策有所改观,但还远远不够。支持科学研究不应有短视功利思维,谁能想到当初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会对后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只要上下一心,重大成果就会持续涌现。
@胡杰:
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成果,的确值得祝贺,这是研究者的努力 运气的成果,可以说运气占据了较大比重,因为每个好的结果都是筛选出来的,好成果的背后注定有多次的失败,而实验条件的简陋必然是造成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简陋的条件取得好成果是值得祝贺的,到不值得鼓励,因为他会使得研究者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弥补实验设备上面,降低了实验效率,这样是很可悲的!
@neuro:
我出国前在国内一所非211的学校,在一个没有经费但真正做实验的实验室,经费短缺,大师兄拿自己的房贷垫上做实验。实验室几乎每个人都夜里挤在那个40平的小实验室里熬过夜。其中大师兄的水平真的很高,但三本的出身让他被体制拒绝。许多的科学家,总是在木板最薄弱的地方打孔,但请问这是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靠情怀到底能不能运营实验室,能不能保障学生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西叔:
热议几天后详细报道出来了,看了下过程韩老师生物信息这块做得好,找到了对的序列ttago,结果拉到末尾一看居然只用了blast,实属不易。这是一个生物界的张益唐的故事,跟数学比生物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场地试剂和研究人员的支持,所有人都知道这成果出得有多艰难。信息时代带来的便利在迅速普及科学界,期待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给基础科学带来大量新鲜血液。
@周效华:
一直以来,微生物、生态领域作为小众研究领域常常不被重视,三四线高校生物学研究也常被忽略,希望通过这次韩春雨的工作,中国能够更多重视这些研究领域和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