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0位获科学探索奖的年轻人,比你想象的更有趣-k8凯发百家乐

  这50位获科学探索奖的年轻人,比你想象的更有趣-k8凯发百家乐

这50位获科学探索奖的年轻人,比你想象的更有趣

2019/09/28
导读
9月20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50位年龄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经过层层选拔,从千余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在未来5年,他们都将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  ●  


9月20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向社会公布。50位年龄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经过层层选拔,从千余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在未来5年,他们都将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14位科学家联合发起的公益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 


这50位年轻科学家的获奖理由将在11月2日的颁奖典礼上正式公布,因此我们暂时无法得知他们“被选中”的原因。但我们仍然好奇,这些可能在未来几十年间引领中国科学进步的年轻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


在过去两天中,我们努力在各种公开资料中寻找与他们有关的细节,希望逐渐建立起对这些年轻科学家的认知。在他们当中,既有少年成名的“天才科学家”,也有耕耘多年后一鸣惊人的“科学鬼才”。但更多的时候,这群出生在1980年前后的年轻人正在打破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在聪明、勤奋、钻研之外,我们发现了很多他们作为普通人风趣、可爱的一面。




「开挂的」80后

1998年,17岁的陈宇翱在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上夺得实验、总分两项第一,填补了中国学生从未在国际物理奥赛中取得过实验第一的空白。同年,他被保送进入中国科大“零零班”。2011年,30岁的陈宇翱已成为中国科技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在陈宇翱获得国际物理奥赛冠军之后的第二年,刘若川在罗马尼亚摘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在一道关于不等式的题目中,他还使用了一个特别的解法。


随后,刘若川用5年时间读完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并在2003年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书。如今,这位“80 后”工作于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在数论中的p进霍奇理论研究领域,他被认为是世界级的专家。


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


5岁上小学,9岁上中学,14岁上大学,24岁博士毕业,29岁任研究员,目前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任职的陈云霁,坚持说自己不是学霸,甚至说自己“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个学渣”。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中,不但考第一名的次数不多,平时还经常在班上倒数甚至垫底,这让他感到迷茫和痛苦。


回忆自己19年的求学经历,陈云霁说,“同学都特别的优秀,我在班上垫底。有的人每天玩得和我一样多,考试却比我多几十分。所以,必须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发展道路,发挥自己的优点,规避自己的弱点,非常有必要。”如今,陈云霁已经是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备受瞩目的科学家,也是国际首个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寒武纪”的主设计师。


与几位年少时便崭露头角的获奖者不同,陆朝阳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中学学业。在浙江的东阳中学,他开始意识到物理学的魅力,他发现原来“通过几行简单的公式就能理解世间万物是如何运作的”。


1998年的寒假,东阳中学邀请校友潘建伟做科普报告,介绍他刚刚完成的量子隐形传态实验。这是陆朝阳和日后导师的首次邂逅,并为他日后从事量子物理研究埋下伏笔。


在24岁时,陆朝阳已经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六光子纠缠“薛定谔猫态”和“簇态”,刷新了光量子纠缠的两项世界记录。同年,陆朝阳在国际上首次用光子实现了量子大数分解算法,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以“量子计算的突破”专题报道。


陆朝阳被《自然》杂志评选为“中国科学之星”,评价他是“中国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国际量子物理学权威、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教授安东·蔡林格的评价则是——鬼才。


第一批“开挂的80后”已经登上了世界科学舞台。据统计,在本次获得科学探索奖的50人中,仅35岁及以下的获奖人便有9位。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天才科学家兰波



科学家可以多么热爱运动?

在科研工作之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俊宴还有一份“神奇”的履历:跆拳道黑带,90年代曾任东南大学首届跆拳道队队长;蟋蟀迷,南京虫友会会长,每年暑假都会去山东收蟋蟀,热爱斗蟋蟀运动,他调教的蟋蟀,曾两获全国冠军;漫画迷,先后创作了600多幅漫画,反映师生间的一箩筐趣事。在与东南大学有关的贴吧和知乎问题中,杨俊宴还被学生冠以“段子手”的称呼。


同样热爱运动的还有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王宏伟教授。清华大学k8凯发百家乐官网一篇对王宏伟教授的采访中写道,“王宏伟经常跑步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整个实验室还有周围师生。他经常组织和同学们一起去爬凤凰岭、奥森公园跑步野餐、清华校园内跑步等活动。”


王宏伟教授到底多么热爱跑步?据报道,他有一次甚至联合了清华不同院系的四个实验室的近五十位师生,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组织了一场接力跑大赛。


历史上热爱跑步的科学家有很多,比如"计算机之父"图灵就是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差点登上奥运会舞台 /图为电影《模仿游戏》剧照


“化学家在实验室比造物主厉害得多,可以合成许多的东西”,这是让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游书力教授迷上化学的原因。他每天早上7点半到办公室,中午休息10分钟,回家吃了晚饭再回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夜里10点。在他眼里,“一个人不被打扰地坐1小时,思考一下科学问题,就是最大的幸福。”


但很多人不知道,看似习惯两点一线生活的游书力教授十分喜爱篮球,这样的细节在一篇关于他的简短采访中被找到,他说自己“主攻后卫”。


在关于清华大学化学系王训教授的一份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与运动有关的细节,虽然没有任何资料能直接证实王训教授热爱某项运动,但当记者问他:您在上学的时候,想过从事什么职业?王训给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曾经想过应聘中国足球队翻译。



当科学家遇上美食

刘颖是本次获奖的4名女性之一。她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29岁便成为了北京大学博导。她另一个引人关注的标签是“生活达人”:跑马拉松、做烘焙、养旅行青蛙、晒娃,可谓样样精通。


在一篇关于她的采访中,作者写道,刘颖的朋友圈简直毫无学术气息可言,家常的让人难以置信:秀一秀自己做的蛋糕和精美菜式,晒一晒跑马拉松的好成绩,偶尔贴几张宝宝成长的记录照片,还会“自我检讨”管不住的嘴。刘颖也承认,“一写东西就开始抱着饼干巧克力忍不住的吃,诚不我欺。”


在自认为“上辈子一定是个厨子”的科学家刘颖看来,高效率科研、高质量生活,才是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科学家开启「段子手模式

在一次采访中,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杨玉超教授被问及如何取得今天的成绩,他说:“学习好是因为‘强化学习算法’训练的结果,小时候爸妈和学校都会对学习好进行奖励,于是在正反馈的激励下不断强化学习。”


当被问到有什么业余爱好时,杨玉超有些“茫然”,他突然想起来,为了让研究工作尽快步入正轨,似乎还没能来得及有“业余”。最后,他只能这样告诉那位记者:有了的话,我再告诉你。


喜欢用科学名词“解释人生”的不只杨玉超。


2017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颉伟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用生命科学中“重编程”的概念向在场的毕业生们给出人生建议。他在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历程之后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细胞的重编程。这种reprogramming不是定向分化,因为我们无法预期变化的最终结果,唯一可以预期的就是变化本身。”


颉伟说,重编程其实并不容易,人有躲避风险寻求安稳的本能,重编程需要勇气否定自我、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他告诉毕业生,每次重编程都会有一些东西刻在你的心里,成为你基因组中的基因印记。


颉伟出生于甘肃白银,是1999年的全省理科状元。颉伟的高中班主任回忆说,在中学时,颉伟的数理化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任课老师还强。


以霍金为原型的电影《万物理论》的剧照


关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亚愚,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他既不木讷,也不会无趣。在他的实验室里,学生能带去各种生活用品甚至零食打造自己的小窝,会在记录板中画上每个人的卡通恶搞头像,也会在工作中互相调侃鼓励。”


有一次,杨振宁先生问王亚愚,为什么国际上其他高水平实验室没有成功?他对杨振宁说,我也不清楚,下次见到他们可以帮杨先生问一下。略加思考后,他又补充道,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一支团结而高效的团队。


王亚愚还曾在2018级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分享了“在清华读研究生是怎样一种体验”。他将研究生分成五个阶段:第一年是新鲜,第二年是紧张,第三年是而立之年,第四年是不惑之年,第五年是知天命之年。


随后,王亚愚话锋一转:“当然,此后还可能有第六年、第七年,在清华统称为延期毕业。大家不要被这个名字所迷惑,只要你仍然在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在清华多待一年就多享受一年这么好的科研条件、这么美的校园、这么多的美食,没有理由急着毕业。”



成为「科普达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刘继峰绝对是一个“科普达人”,在与他有关的有限资料里,可以找到至少两段他科普讲座的经历,一次是在南开大学,另一次是在成都某中学。


在这两次讲座中,他都热情的向大家与黑洞有关的知识:如何发现黑洞,如何制造黑洞,进入黑洞会看到什么…


刘继峰说,“地球上分子之间的斥力以及太阳核聚变产生的热压力都抵抗这种自引力。而只有当所有的热核能源都耗尽,且再没有什么能够抵挡自引力的时候,大质量恒星的无限坍缩和死亡就可能产生黑洞。”


那么,落入黑洞的宇航员会看到什么?刘继峰接着讲到,“前方是百分之百真正的黑暗,身后则是外面的全部世界,它们将集中成一个光盘并且迅速缩小。而在奇点处,宇航员则会看到来自另外世界的光子,如果那时他还活着的话。”


人类历史上第一张黑洞照片


你或许曾经看到过一篇题为《古人类dna告诉你,我们祖先的混血史有多乱》的刷屏文章,这篇文章取材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教授的一次公开演讲。


“我们现代人和曾经存在过的古人类,也就是灭绝的古人类有没有过共存的关系?有没有可能通过当时一些现代人的dna捕获到图片中这一幕?有可能的。我先想让大家了解到,这些灭绝的古人类到底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对我们东亚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从江西小山村走出的天文和地学领域获奖者付巧妹曾被《自然》评选为10位有代表性的中国科学家,她领衔的“古dna解密现代人起源”研究入选《自然》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她也是dna领域的泰斗、该领域的创始人凡特·帕波教授唯一的中国博士生,帕波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称她是最棒的学生之一。


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头骨化石



他们曾这样寄语学生

在过去两年中,许多获奖科学家曾作为教师代表在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进行发言,他们或在分享了自己的科研经历,或对学生们日后的生活提供建议。在此,我们筛选出如下几位科学家的发言——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鹏教授在2018年毕业典礼的致辞中谈到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在纷繁的选择面前,请选你所爱,不要乱了节奏;在各种诱惑面前,请爱你所选,不要丢了节奏;当遭遇失败的时候,请执着梦想,坚守节奏;当压力过大的时候,请保持冷静,稳住节奏。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施勇教授在2018级开学典礼上分享到:


在美国的十年期间,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我的美国同学非常勤奋,这跟原先听说的完全不一样。我想可能是因为大学学习是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因素,在这种学习目标下,他们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拼搏,不要说在周末期间学习,就连寒暑假在他们眼里也是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自学和钻研的机会。我们要比他们更优秀,绝对不能比他们懒惰。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宋宝亮教授在2019年研究生开学典礼的发言中讲述了自己“贪玩”的经历: 


1997年,我从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上海生化所读研究生。入学后,发现作为一名研究生其实非常自由,没有老师天天盯着你,有大量自主安排的时间,生活费也很充足,于是也开始和其他同学一样热衷打游戏。但是,我很快觉得这样不行,太虚度光阴。


为了把游戏彻底戒掉,我把游戏光盘扔掉了,把游戏从电脑里彻底删除,还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了个字条:“每天看一篇文献”。我的导师看到后,非常高兴,估计从那时候起他就对我的印象很好,并在此后的科研中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我们现在依然有很密切的合作。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王亚愚在2018年度毕业典礼的演讲中说:


大家也许听过电影《天气预报员》中的经典台词:“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很可能有一天,你会面临这样的考验与抉择:面对权力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你是否敢于挺身而出讲真话?面对金钱和名誉的巨大诱惑,你是否能够守住底线不作假?请同学们尽情发挥一下想象力,叩问自己的内心,并记住现在的答案。


南方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蒋兴宇教授在2018年开学典礼上分享了“自学”的重要性:


回想我20多年前在芝加哥大学进行本科学习期间,除了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最大的收获是:学会自学。如果没有能力很好地安排时间、没有能力快速自学,我今天绝对不可能进行生物医学工程这种高度交叉的科学研究,因为我们进行的前沿科学研究,经常需要我们去自学一些以往没有学习过的知识。



因版面有限,我们无法在此一一罗列50位获奖者的故事。2019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将于11月2日在北京举行。届时,50位获奖人将与公众见面。我们也将继续关注他们的动态。下面,为大家附上首届科学探索奖的获奖名单。



注:本文转载自腾云。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