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白:有趣的生活=值得追求的生活 | 专访-k8凯发百家乐

  鲁白:有趣的生活=值得追求的生活 | 专访-k8凯发百家乐

鲁白:有趣的生活=值得追求的生活 | 专访

2016/05/13
导读
从“神经”到“人”,鲁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超越自己”。

《知识分子》主编、清华大学教授鲁白


编者按

5月7日,由《知识分子》、文汇讲堂联合主办的“科学精神对话人文精神” 的跨界论坛开讲,八位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学者汇聚文汇讲堂第100期交流碰撞。鲁白是三位主讲者之一。这里转载文汇报记者对鲁白的人物专访。


撰文 | 袁琭璐(文汇报记者

来源 | 文汇讲堂


  


“是去还是留?” 2014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上,著名神经生物科学家鲁白坦言有两类人回国发展也许比较好:创业者,勇于创新,善于发扬自己独特的一面;行业领袖人物,有远见,善于将理想转化成切实可行的行动。


在别人眼中,鲁白也许是有意识地向这两方面努力着。


2009年,离开工作了13年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鲁白毅然选择归国投身企业界做管理;2013年,他二度“转行”重归科教界,任清华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在中国的学术环境里,应用现代管理理念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鲁白似乎有着创业者的冒险创新精神,也努力将理想化成行动,他常自嘲,“跨界也许是我的特色,因为做深做专我做不过人家。”科学研究中如是,教学管理中如是,社会活动中亦如是,“跨越”使他频频迸发出“超越”的力量。4月11日上午,面对记者的电话采访,他侃侃而谈。


与“神经”打交道,跨领域研究开创新天地


上世纪80时代末,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读博的鲁白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神经营养因子”,在博士后阶段,他用电生理的方式研究“突触可塑性”。这是一条常规的科学之路,漫漫而慢慢。


鲁白师从神经生物学家保罗-格林格德教授,他后来成了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导师善于吸引具有创新思想的年轻科学家,善于跨越学科,探索新课题、新问题、新技术的风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鲁白。


1993年鲁白完成了博士后学习,开始了独立的实验室。对于如何建立自己的学术领域,他有过一番深入的思考。当时的情况是,神经营养因子被认为是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着缓慢的营养作用,所以从事该学科的科学家很少关心用于快速神经传递的突触。而研究突触的科学家也不关心发育,大多没有听说过神经营养因子。另外,当时很少有人既会电生理又会分子生物学技术。“神经营养因子对突触传递及可塑性有没有影响?”回忆起当时的这个想法,电话那头的鲁白至今仍有些激动。既然很少有人精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方法,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和思路,那我何不尝试跨界组合来研究?而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创新思维方式即将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鲁白的课题在3年内做出了结果并发表在1996年的《自然》杂志上,一时轰动科学界,开创了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新领域。


2003年,鲁白又通过与临床医生跨界合作,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上的一个单核苷酸变异,能影响其在大脑中的释放量,从而改变学习记忆功能。该研究代表了一种崭新的转化医学方法,也创造了一种研究基因对人类认知功能影响的新思路,当年年底即在《科学》杂志评选的“200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中列第二。鲁白透露,目前他正带领团队再往前跨一步,开展神经营养因子在药物方面研发。


诸多的成就使得鲁白在科研中发展出一套融合不同领域的研究风格。他对新技术新思想非常敏感,敢于跨界,尤其擅长向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年轻人学习。同事们由衷而言:“他的研究独到新颖"; "常常是开创性的”。


与“社会”打交道,跨行业、跨平台产生“化学效应”


从美国最前沿的学术环境中归国改行做企业管理,而后又从企业高管岗位来到清华校园里。对于这样的“转身”,有人说他疯了,而鲁白却乐此不疲,“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它很有趣。我有了付出,做了贡献、但其实我得到的是最多的”。


回国的第8个年头,谈起在清华医学院所做的事情和成绩,鲁白笑称“自己还算满意吧”。 


在科研方面,他支持年轻教授,倡导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大力度的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领军人才,为医学院下一步发展铺路。在教学上,他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国际化,几次赴美,与多家国际一流医学院和医院探讨合作办学;他推动开创了“转化医学硕士班”,为三甲医院培养具有临床研究能力、医院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主任医师和领军人才;他还发起与斯坦福大学biodesign(生物设计)合作的医学工程创新设计专业硕士学位(imed),培养新一代创新、创业人才。同时,鲁白也潜心探索着如何使清华医学院在短时间内能够在临床医学界有大的影响力。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健康中国领导力”论坛办得有声有色,为三甲医院院长传播前沿医学科技和现代管理思想;他还倡导组织“转化医学联盟”,由清华医学院引领各省市三甲医院开展转化医学和现代医院管理的研究,培训。这一系列的新举措需要大量的资源。鲁白努力游说企业家投资人,为医学院争取到数亿横向经费…… 


用一系列现代管理概念推动科教事业的发展,鲁白的跨界管理让医学院短时间内在多方面初见成效,他骨子里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实干精神,让这些本应发生“物理反应”的事提速成了“化学反应”,散发着“神奇的力量”。


然而,去年的一场“清华与北大论文之争”一石激起千层浪,轰动了学界。今年1月中旬,常务副院长未到任期的鲁白无言“全退”,只担任普通教授。在科学道德的判断上,鲁白始终如一地坚信,学术道德比利益重要,面对突发的学术不端事件,应该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公开透明,才能创造一种鼓励原创,有利于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学术氛围,使中国的高等学府真正立足于世界一流大学之林。该事件究竟孰是孰非,时间自有论断。“但作为一名科学家,我依旧会继续科学研究,并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有新型的科学文化来平衡”,令鲁白颇为担忧的是当今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文化氛围。在科学界,不少人为名利不择手段,以晋升和经费为导向做科研;教育以考试升学找工作为导向,完全扼杀了创新精神和领导力的培养;在社会上,公众常常被反科学的舆论误导。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去年9月,他与谢宇、饶毅一同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知识分子》,通过跨平台的新媒体手段让大众感受“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在鲁白看来,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应只关在学校里,与大众接触才能让生活更有趣。如今,仅成立半年多的《知识分子》大踏步行走在乘数阶梯上,让在体制内外均有建树的他感慨,“与社会打交道和与神经打交道一样,都要有跨界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人需要在生活中找一些激动人心的感觉, 我享受参与其中的快乐。”鲁白说自己很“杂”,不是传统意识中的科学家。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再到“药物研发”,鲁白欲一人完成产、学、研三部曲,跨界背后是他对科学的兴趣,跨国背后是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深期许。2010年2月,鲁白在博客中发表《我决定回国的心路历程》,“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发展到她历史的巅峰,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诚然,从“神经”到“人”,鲁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超越自己”。


本文原载微信公号《文汇讲堂》(id:wenhuijiangtang),略有修订。原标题为《讲堂专访|鲁白:从神经到人,从跨越到超越》。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